细胞质流:细胞大小的 “精准传感器”,调控细胞分裂关键进程

时间:2025年2月1日
来源:Nature Cell Biology

编辑推荐:

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细胞大小变化与核包膜重形成(NER)位置协调机制不明。研究人员以斑马鱼胚胎为对象,发现细胞质流可作为细胞大小传感器,通过调节染色体运动,实现 NER 位置随细胞大小缩放,为理解细胞分裂调控提供新视角。

广告
   X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充满了神秘色彩。细胞如同一个个忙碌的小工匠,在这个时期进行着快速的有丝分裂。然而,随着细胞不断分裂,它们的大小逐渐减小,就像不断被分割的小蛋糕。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细胞内的各种结构如何适应细胞大小的变化,以确保细胞正常运作呢?以核包膜重形成(NER)为例,如果在细胞变小的过程中,NER 的位置不能相应调整,就好比在一个越来越小的房间里,非要摆放一个过大的家具,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可能会导致细胞功能出现异常。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为我们理解细胞发育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一是利用转基因斑马鱼品系结合活细胞成像技术,对细胞内的染色体、线粒体、微管等结构进行实时观察;二是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分析技术,精确测定细胞质流的速度和涡度等参数;三是通过注射标记物和药物,如抑制特定蛋白功能的药物,来研究相关蛋白在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如下:

  • NER 位置随细胞大小缩放: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虽然 NER 的时间不受细胞大小影响,但 NER 的位置却与细胞大小密切相关。通过标记糖基化核孔蛋白和监测核定位信号绿色荧光蛋白(GFP - NLS)的积累,他们观察到在不同细胞阶段,NER 发生的距离与细胞大小成正比。进一步研究发现,染色体磷酸化阈值和去磷酸化速率在不同细胞大小下保持不变,这意味着染色体速度的变化是导致 NER 位置缩放的关键因素。
  • 细胞质流在后期出现:研究人员通过观察线粒体的运动,发现细胞质流在有丝分裂后期出现。PIV 分析显示,细胞质流的速度在染色体分离轴上最大,并且在后期 B 阶段变得更强。不仅线粒体,其他细胞器如内源性脂滴和缺乏运动蛋白的注射脂滴,其运动模式都与线粒体相似,这表明细胞质流可以带动多种细胞器运动,也暗示着染色体可能同样受其影响。
  • 微管对细胞质流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观察到无 DNA 细胞在有丝分裂时虽不形成纺锤体,但仍能产生细胞质流,这说明细胞质流并非由染色体运动被动产生。通过对微管的研究,发现用药物抑制微管生长会破坏细胞质流的模式,降低染色体速度,这表明微管是细胞质流产生的关键因素,而肌动蛋白网络对细胞质流的产生影响较小。
  • 运动蛋白驱动的细胞器拖拽产生细胞质流:动力蛋白(dynein)可运输包括线粒体在内的大型细胞器,其在微管上运动时,货物与粘性细胞质之间的摩擦阻力会产生拖拽力,从而推动微管网络位移,产生细胞质流。实验中抑制 dynein 的功能,会导致细胞质流模式消失,染色体速度受到显著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 dynein 在产生细胞质流中的重要作用。
  • 细胞限制使细胞质流缩放:研究发现细胞质流的速度与染色体速度相关,且会随着细胞大小的减小而缩放。通过数值研究表明,细胞限制(confinement)是导致细胞质流缩放的原因。在较小的细胞中,细胞质流靠近边界时受到的阻力更大,速度减慢更明显,从而实现了与细胞大小的匹配。实验中通过对胚胎进行卵黄抽吸减小细胞大小,以及对胚胎进行图案化处理改变细胞形状,都证实了细胞限制对 NER 位置缩放的决定性作用。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细胞质流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大小 “传感器”,在有丝分裂后期通过调节染色体运动,实现了 NER 位置随细胞大小的精准缩放。这一机制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细胞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如何协调细胞大小变化与内部结构调整的奥秘,还为后续研究细胞内其他结构或过程的缩放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这一机制可能为理解纺锤体定位、核间距调控以及形态发生素梯度长度等细胞过程提供关键线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细胞的奥秘,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