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免疫治疗现状
胃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晚期治疗选择有限。免疫治疗,尤其是针对 PD1/PD-L1 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新希望。目前用于治疗胃癌的主要 ICIs 包括 PD1 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PD-L1 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和 CTLA-4 抑制剂(如伊匹木单抗) 。多项 III 期临床试验已证实 ICIs 在胃癌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部分患者会出现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限制了免疫治疗的整体效果。
胃癌免疫治疗耐药机制
肿瘤免疫微环境 :胃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其中免疫抑制细胞和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削弱了抗肿瘤免疫反应。细胞毒性 T 细胞的活性在胃癌肿瘤微环境中常受抑制;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可分为多种亚型,如肌成纤维细胞 CAFs(myCAFs)、炎症性 CAFs(iCAFs)和抗原呈递 CAFs(apCAFs)等,它们在肿瘤进展和免疫调节中发挥不同作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常表现出免疫抑制的 M2 表型;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抑制 T 细胞活性;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生长和抑制抗肿瘤免疫;细胞外基质(ECM)的重塑也影响免疫细胞的浸润和功能。
PD-L1 表达的动态变化 :PD-L1 在胃癌中的表达具有动态性和异质性,受肿瘤内在因素和外部信号影响。其表达的波动会导致对 PD1/PD-L1 抑制剂的反应不一致,影响免疫治疗效果。
分子分类与免疫治疗耐药 :胃癌的分子分类有助于理解免疫治疗耐药机制。不同分子亚型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不同,如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Epstein-Barr 病毒(EBV)阳性的肿瘤对免疫治疗有不同反应,HER2 阳性患者对 ICI 治疗的客观缓解率较好等。此外,一些研究还开发了预测模型来分类胃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结果。
肠道菌群在免疫治疗耐药中的作用 :肠道菌群可调节免疫反应,影响胃癌免疫治疗的疗效。幽门螺杆菌(HP)感染、肠道菌群的失衡以及其代谢产物等都与免疫治疗耐药相关。
克服免疫治疗耐药的策略
针对潜在治疗耐药途径 :识别并抑制与免疫逃逸相关的分子途径,如靶向免疫检查点分子、免疫抑制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信号通路,有望改善免疫治疗效果。一些经典肿瘤靶点在胃癌免疫治疗耐药中起关键作用,如 VISTA、Smad4、VCAN 等,针对这些靶点的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
联合疗法 :为克服肿瘤免疫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免疫抑制机制,联合疗法将 ICIs 与化疗、靶向治疗、放疗或其他免疫调节药物结合,旨在增强抗肿瘤免疫、克服耐药并改善临床结果。化疗可增强肿瘤免疫原性,靶向疗法可调节肿瘤微环境,放疗能诱导全身免疫反应,表观遗传修饰剂可重塑肿瘤微环境使其更具免疫原性,双 ICI 疗法也显示出一定潜力。
新兴免疫疗法 :新兴的免疫治疗策略包括细胞疗法(如针对特定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疗法、CAR-NK 细胞疗法)、肠道菌群调节疗法、RNA 疫苗技术、代谢途径调节和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等,这些策略为克服胃癌免疫治疗耐药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 ICIs 在胃癌治疗中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局限性,如胃癌的异质性导致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差异大,现有生物标志物不足以有效预测治疗结果,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素未被充分研究等。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揭示新的耐药机制和生物标志物,优化联合疗法,解决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挑战,平衡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