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p.),这个生活在海洋里的小家伙,看似毫不起眼,却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它是珊瑚的天敌,一旦种群爆发,就会让印度洋 - 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遭受重创,大量珊瑚因它而丧生。
目前,关于长棘海星种群爆发的原因,人们主要把目光聚焦在其幼虫和成年阶段,对早期以藻类为食的幼体阶段却知之甚少。这就好比在一场解谜游戏中,幼体阶段成了一个神秘的黑匣子,里面藏着许多亟待解开的谜团。而且,由于长棘海星幼体生长速度会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从幼体的大小根本无法判断其年龄,这给研究人员建模分析它们的生长过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悉尼大学和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Coral Reefs》上,为我们理解长棘海星幼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来开展研究。首先是幼体培育技术,他们从大堡礁北部收集长棘海星的成年个体,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大量幼体。接着利用光显微镜技术,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幼体进行拍照,记录下它们的形态特征。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包括建立广义相加混合模型(GAMMs)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Ms)等,来分析形态特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特征与幼体年龄的关系。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 幼体特征随年龄的变化:研究发现,长棘海星幼体的多个形态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变化。例如,总直径(从手臂尖端到手臂尖端的距离)与年龄呈现出略微的 S 形关系,随着年龄增长,直径不断增加,到 300 天时,平均直径从最初的 0.63mm 增长到了 8.82mm。手臂数量在幼体阶段也逐渐增加,平均每 21.6 天增加一条手臂,直到大约 7 个月后趋于稳定,最多可达 15 条。此外,手臂长度、中央盘直径、口直径等特征也都呈现出与年龄相关的变化趋势。同时,棘的类型和数量也在发生变化,边缘棘(marginal spines)最初数量较多,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而尖棘(pointed spines)则在大约 6 个月后变得更加突出,并且数量随着年龄线性增加,这些变化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123。
- 用形态特征建模幼体年龄:研究人员尝试用不同的形态特征组合来建立模型,预测幼体年龄。他们发现,包含总直径、边缘棘数量和臂芽数量的模型,以及包含尖棘数量、边缘棘数量、手臂数量和臂芽数量的模型,都能较好地解释幼体年龄的变化。其中,在总直径相关模型中,总直径对年龄的影响最大;在尖棘相关模型中,尖棘数量对年龄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表明这些形态特征组合有望成为判断幼体年龄的有效指标456。
- 生长模型拟合:研究人员对比了指数、Gompertz、线性和逻辑斯蒂这四种生长模型,发现 Gompertz 模型最适合描述长棘海星幼体的年龄 - 大小关系。该模型显示,幼体在 167.5 天(约 5.5 个月)、直径达到 4.5mm 时,生长速率达到最大,之后逐渐放缓,最终渐近大小为 12.2mm,这与之前其他研究中幼体在野外的生长情况相吻合7。
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研究人员成功量化了长棘海星幼体已知年龄个体的生长特征,发现多个形态特征与年龄密切相关,组合特征可用于确定幼体年龄,这为研究长棘海星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其次,确定了 Gompertz 模型是描述幼体生长的最佳模型,这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规律。此外,对长棘海星幼体阶段的深入研究,填补了我们在其种群爆发机制理解上的空白,为后续制定更有效的珊瑚礁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让我们在保护珊瑚礁、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