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它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着全球约 3% 的成年人,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经济造成负担。目前,ADHD 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ADHD 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表现差异显著,男性多表现为多动、冲动等外化行为,易被诊断;而女性常呈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困难和焦虑等内化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导致女性 ADHD 诊断延迟,治疗起步晚。另一方面,在研究领域,女性在 ADHD 研究中的占比不足,现有的治疗指南多基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研究成果,难以满足女性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 ADHD 的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因此,深入探究 ADHD 治疗中的性别差异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瑞典乌普萨拉精神病学与社会医学系的 Davoud Amiri、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社会医学系的 Lamberto Briziarelli 以及意大利罗马圣心天主教大学医学院杰梅利医院精神病学系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的 Enrico Tempesta 开展了一项叙事性综述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Middle East Current Psychiatry》上,为 ADHD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在 PubMed、PsycINFO 和 Scopus 数据库进行全面系统检索,筛选出 2000 年至 2023 年间发表的 35 项同行评审研究。这些研究涵盖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纵向研究、观察性研究、神经影像学研究以及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等多种类型,从不同角度探讨 ADHD 治疗中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如下:
- 患病率和症状学:ADHD 在男性中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 2.5:1,但女性的症状实际患病率高于诊断率。男性的外化行为如多动和品行问题易被察觉,而女性的症状更隐匿,常被误诊。确诊后,男女症状严重程度相当,但未确诊时,女性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较低。
- 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差异:女性 ADHD 患者在额叶 - 纹状体和顶叶等区域存在明显神经生物学异常,影响注意力调节等执行功能。在多巴胺释放模式上,女性服用哌醋甲酯后,伏隔核多巴胺增加更明显,但在背侧纹状体无显著性别差异。
- 治疗疗效和性别差异:ADHD 药物疗效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各年龄段更易被处方药物,儿童期男性使用兴奋剂后注意力改善更显著,成年后男女症状改善程度相似,但女性总体症状减少幅度较小。不过,女性在情绪调节和社会功能方面改善更明显。
- 不良反应和共病:女性服用阿托西汀更易出现嗜睡和胃肠道症状,对兴奋剂副作用更敏感。男性 ADHD 患者更易患外化性障碍,女性则更易患内化性障碍,如抑郁和焦虑,这增加了女性 ADHD 的诊断难度。
- 社会经济和教育成果:在学术方面,女性 ADHD 患者言语和语言能力受损更严重,学业成绩较差,成年后教育程度和职业成就也较低;男性则更易出现冒险行为和物质滥用,影响长期发展。
- 长期结果和性别差异:女性患 ADHD 后,一生中患情绪障碍的风险更高,未经治疗会导致职业表现不佳、人际关系困难和功能障碍加剧。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ADHD 诊断中存在性别偏见,诊断标准侧重于外化症状,忽视了女性的内化症状,社会期望也掩盖了女性的 ADHD 症状,因此需要更具性别敏感性的诊断工具和临床框架。治疗方面,应采用性别敏感的治疗方案,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干预相结合,如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心理教育,以改善女性患者的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和学业问题,提高治疗效果和长期预后。同时,社会文化因素对 ADHD 的诊断和治疗影响显著,需提高公众意识,减少对女性 ADHD 患者的误解和歧视。
该研究意义重大,它全面揭示了 ADHD 在诊断、治疗和长期预后方面的性别差异,为改进 ADHD 的诊断标准、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据。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女性 ADHD 患者,开展纵向研究、比较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效果、深入探究神经生物学和激素机制以及消除社会文化障碍,从而实现 ADHD 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让所有 ADHD 患者都能得到公平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