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纳米技术在癌症诊疗中的进展与挑战

时间:2025年3月19日
来源:Medical Oncology

编辑推荐:

纳米技术为癌症诊疗带来突破,本文聚焦其在药物递送等方面进展、难题及应用潜力。

广告
   X   

纳米技术在癌症诊疗中的进展与挑战

纳米技术革新癌症诊疗格局

在癌症治疗领域,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和放疗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面临诸多局限。手术难以彻底清除微小病灶,化疗药物缺乏靶向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造成严重损伤,放疗也存在精准度不足的问题。纳米技术的出现,为突破这些困境带来了新的曙光,彻底改变了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模式。它凭借独特的尺寸、表面性质和物理化学特性,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为攻克癌症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困境

纳米结构材料在癌症诊疗中占据关键地位,其研发进展备受关注。目前,科研人员在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结构材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在药物和基因递送系统中,纳米材料作为载体,能够有效包裹药物或基因,实现精准递送。脂质纳米粒可高效包裹化疗药物,借助其纳米级尺寸,更容易通过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血管,聚集在肿瘤部位,提高药物疗效。
然而,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并非一帆风顺。精确控制纳米材料的尺寸、形状和表面性质极具挑战性。尺寸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材料在体内的行为截然不同,影响其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存在困难,难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这限制了纳米结构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进程。

提升化疗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策略

化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如阿霉素(Dox)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抗体 - 药物偶联物(ADCs)和功能性纳米颗粒。ADCs 通过将抗体与化疗药物连接,利用抗体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实现化疗药物的精准递送,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曲妥珠单抗 - 美坦新偶联物(T-DM1)就是成功的范例,它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
功能性纳米颗粒则通过表面修饰赋予纳米材料更多功能。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靶向配体,可使其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增强药物递送的靶向性;修饰亲水基团能改善纳米材料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这些策略为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有效途径。

纳米颗粒口服用于胃肠道治疗的挑战

口服给药是一种便捷、患者依从性高的给药方式,但纳米颗粒口服用于胃肠道治疗面临诸多障碍。胃肠道的复杂环境是主要挑战之一。胃酸的强酸性、消化酶的存在以及肠道蠕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纳米颗粒在到达作用部位前被破坏或清除。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粒径、表面电荷和疏水性等,对其在胃肠道系统中的行为产生关键影响。粒径过大可能无法通过肠道上皮细胞吸收,表面电荷不合适则容易被胃肠道中的蛋白质吸附,影响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纳米结构材料在精准肿瘤学中的潜力

精准肿瘤学旨在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纳米结构材料在其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细胞 - 膜伪装纳米颗粒通过将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的细胞膜包裹在纳米颗粒表面,使其具备细胞的某些特性,如免疫逃逸能力和靶向性。这种纳米颗粒能够更好地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实现更精准的肿瘤靶向治疗。
无机纳米颗粒,如金纳米棒、磁性纳米颗粒等,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金纳米棒可利用其光热效应,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产生热量,杀死肿瘤细胞;磁性纳米颗粒则可在外部磁场引导下,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和肿瘤的磁热治疗。这些先进的纳米技术为精准肿瘤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纳米颗粒的吸收与降解机制

深入了解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吸收和降解机制对于优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应用至关重要。纳米颗粒主要通过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体内。肠上皮细胞存在多种摄取纳米颗粒的方式,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作用等。被动扩散取决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和脂溶性,尺寸较小、脂溶性高的纳米颗粒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扩散进入细胞。主动运输则依赖于细胞表面的转运蛋白,一些纳米颗粒可借助特定的转运蛋白进入细胞。胞吞作用是肠上皮细胞摄取纳米颗粒的主要方式,包括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和巨胞饮作用等。
进入细胞的纳米颗粒多数会被转运至溶酶体进行降解。溶酶体内部的酸性环境和多种水解酶可分解纳米颗粒,但部分纳米颗粒可能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或表面性质,难以被完全降解,这可能导致纳米颗粒在细胞内积累,对细胞功能产生潜在影响。研究纳米颗粒的吸收和降解机制,有助于合理设计纳米材料,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

基于纳米技术的癌症治疗展望

通过对动物和人体实验的深入研究,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优势逐渐凸显。纳米颗粒能够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全身的有害影响,提高治疗效果。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结构材料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加强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深入探索纳米材料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将进一步推动癌症纳米医学的发展,拓展其应用边界,为攻克癌症这一全球性难题贡献更多力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