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解决跨界鱼类资源困境的创新之道

时间:2025年3月21日
来源:Theoretical Ecology

编辑推荐:

为解决跨界鱼类资源过度捕捞问题,研究人员探究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发现高空间连通性利于协议达成,意义重大。

广告
   X   

# 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跨界鱼类资源保护的新希望
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中,鱼类资源是一笔珍贵的财富。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翻倍增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断加速,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许多海洋鱼类能够跨越国界游动,它们的分布范围涉及两个或更多的专属经济区(EEZ),这些跨界鱼类资源面临着过度捕捞的严峻问题。因为各国在捕捞时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合作,导致捕捞行为过于激进,鱼类资源被过度开采。这种过度捕捞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使得许多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还影响了渔业的长期经济效益,各国的渔业利润都受到了损害。
为了应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布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Bre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研究人员 Julia M. Lawson 和 Christopher Costello 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聚焦于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ilateral Marine Reserve Agreement,BMRA),试图探索这种协议能否成为解决跨界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困境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成果发表在《Theoretical Ecology》上,为海洋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两区域空间动态模型来模拟两国共享跨界鱼类资源的情况。在这个模型中,考虑了成年鱼的移动、幼体的扩散、鱼类的生长以及经济收益等多个因素。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各种情况下,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是否具有激励相容性,即两国是否都愿意接受该协议。

研究人员设定了四个案例研究场景,分别代表不同的跨界鱼类资源特征:低成年鱼移动、低幼体扩散;低成年鱼移动、高幼体扩散;高成年鱼移动、低幼体扩散;高成年鱼移动、高幼体扩散。通过对模型的运行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1. 鱼类扩散特征的影响:鱼类的扩散特征对非合作结果和协议收益都有显著影响。当成年鱼在两个区域之间的移动性较高,且向捕捞区域的移动比向保护区的移动高 10 - 30% 时,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的价值最高。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捕捞区域能从成年鱼的定向移动中获得更多收益。
  2. 空间连通性与经济收益的关系:空间连通性低的跨界鱼类资源在非合作情况下具有更大的潜在经济收益,而空间连通性高的资源在合作管理或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下收益更高。对于低成年鱼移动但高幼体扩散的鱼类,虽然非合作收益会降低,但相对高成年鱼移动的鱼类仍然较大。
  3. 移动参数对协议接受度的影响:在空间连通性较低时,增加单个移动参数(如成年鱼向捕捞区域的移动或幼体向捕捞区域的扩散)可以促使协议被接受;但当整体空间连通性已经较高时,增加单个参数对协议接受度的影响较小。
  4. 不同鱼类的协议可行性:研究发现,像大西洋鲭鱼和大西洋鳕鱼这类具有高成年鱼移动性的跨界鱼类,从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中获益的潜力最大。而即使是低移动性和低扩散性的鱼类,如大西洋海扇贝,如果至少有一个移动参数较高(如扩散到捕捞区域的比例高于 50%),也能从协议中受益。
  5. 与合作捕捞协议的比较:在特定的空间连通性条件下,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可以实现与完全合作捕捞协议相同的经济收益,并且在保护收益上可以达到或超过合作捕捞协议。当成年鱼从捕捞区域向保护区的移动较低(≤40%),而从保护区向捕捞区域的移动较高(≥60%)时,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能够重现合作管理协议的经济收益,同时在保护收益上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为解决跨界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思路。尽管在现实应用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确定合适的补偿金额,以及如何加强保护区的执法力度以防止偷猎行为等,但这种协议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可以利用跨界鱼类资源的空间连通性,为海洋保护区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促进各国在海洋保护和渔业管理方面的合作。

这项研究对于推动全球海洋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社会致力于通过扩大海洋保护区的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如 “30×30” 目标,即到 2030 年将海洋保护区的比例从 7.7% 提高到 30%。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各国更好地管理跨界鱼类资源,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总之,Julia M. Lawson 和 Christopher Costello 的研究为跨界鱼类资源的管理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克服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面临的挑战,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开展研究。构建了两区域空间动态模型,模拟两个国家共享跨界鱼类资源的场景,该模型涵盖了成年鱼移动(用参数表示不同区域成年鱼的移动比例)、幼体扩散(用参数表示不同区域幼体的扩散比例 )、鱼类生长(通过逻辑斯蒂生长函数描述 )等过程。同时,设定不同的经济参数,如边际利润、价格、边际捕捞成本等,以分析不同管理策略下的经济收益。通过对比非合作管理、完全合作捕捞协议以及双边海洋保护区协议(BMRA)三种情景下的模型结果,探究协议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