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缰核上部至脚间核的神经通路:对抗焦虑的新希望

时间:2025年3月28日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编辑推荐:

在探究焦虑调控机制的征程中,研究人员聚焦于内侧缰核(MHb)与脚间核(IPN)通路,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MHbS-lLIPN 通路在焦虑环境下被激活,能抑制焦虑行为。这为理解焦虑的内在调节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广告
   X   

在大脑这个神秘的 “宇宙” 中,情绪的调控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重点领域。其中,焦虑情绪的产生与调节备受关注。内侧缰核(Medial Habenula,MHb)和脚间核(Interpeduncular Nucleus,IPN)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它们之间的连接通路对动物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此前虽然对该通路有了一定了解,如胆碱能的腹侧 MHb 和背侧 MHb(dorsal MHb,dMHb)中物质 P(Substance P,SP)阳性亚区的功能已被揭示,但 dMHb 中 SP 阴性的 “内侧缰核上部(superior part of MHb,MHbS)” 的生理功能仍有诸多未知。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领域,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为我们理解焦虑调节机制带来了新的曙光。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动物实验方面,使用了多种转基因小鼠,如 DRD3-Cre、VGAT-Venus、VGLUT2-IRES-Cre 等小鼠品系。通过立体定位注射技术,将病毒载体导入小鼠脑内特定区域。利用化学遗传学技术,操控 DRD3-Cre+ LIPN 神经元的活动;借助狂犬病病毒介导的单突触逆行追踪技术,确定神经元的输入来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和标记物表达情况;通过行为学测试,如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 Test,EPM)和恐惧条件反射实验(Fear Conditioning Test),评估小鼠的行为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 DRD3-Cre+ LIPN 细胞的定位:研究发现,DRD3-Cre+ LIPN 细胞主要位于 lLIPN,约 75% 的 mCherry+胞体分布在此,且该区域缺乏 SP+传入纤维。同时,DRD3-Cre+ LIPN 神经元大多为抑制性神经元,这一结论通过与 VGAT-Venus 小鼠杂交实验得以证实,大部分 mCherry+胞体同时表达 Venus 荧光蛋白。
  • DRD3-Cre+ LIPN 神经元的输入来源:运用狂犬病病毒逆行追踪技术,研究人员确定 MHbS是 DRD3-Cre+ LIPN 神经元的主要输入源,约 76.9% 的逆行标记细胞位于 MHbS
  • DRD3-Cre+ LIPN 神经元对焦虑行为的影响:化学遗传学激活 DRD3-Cre+ LIPN 神经元后,小鼠在 OFT 中进入中心区域的次数增多、停留时间延长,在 EPM 中更多地到达开放臂尖端,这些结果表明焦虑样行为减少;而抑制该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小鼠在 OFT 中进入中心区域的次数和停留时间减少,在 EPM 中进入开放臂的频率降低,焦虑样行为增强。
  • DRD3-Cre+ LIPN 神经元对恐惧反应和学习的影响:在恐惧条件反射实验中,激活或抑制 DRD3-Cre+ LIPN 神经元,对小鼠的恐惧反应、恐惧记忆形成和检索均无显著影响。
  • lLIPN 神经元在焦虑环境下的激活:在焦虑环境(如 All-opened EPM)中,小鼠 lLIPN 神经元的 c-Fos 表达增加,这表明 lLIPN 神经元在焦虑环境下被激活。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该研究揭示了 MHbS-lLIPN 通路在焦虑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在焦虑环境下,该通路被激活,能够抑制焦虑样行为,这一发现为理解大脑内在的抗焦虑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同时,研究还发现该通路与其他 MHb-IPN 亚通路功能不同,其功能可能在进化中保守,且与鱼类相关通路存在相似性。此外,该研究也为焦虑症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有望推动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