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团队反思辅助工具(TRAC)的开发与实施:通过模拟方法提升复苏团队信息共享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5年3月29日
来源:Advances in Simulation

编辑推荐:

本刊推荐:针对急救团队在高压环境下信息共享困难导致团队心智模型(TMM)不准确的问题,荷兰研究团队通过五阶段迭代设计流程,开发出心脏骤停团队反思辅助工具(TRAC)。该工具包含复苏时间轴、患者病史、干预措施、鉴别诊断和ECPR资格五大模块,经30组模拟测试和84例临床验证显示,能显著提升团队沟通(3.82±0.77)、文档记录(4.25±0.66)和认知负荷管理(3.94±0.68)。研究创新性证实任务导向工具可同步改善团队协作,为急救医学团队支持工具开发提供新范式。

广告
   X   

在急诊室的生死时速中,复苏团队如同交响乐团,每个成员都需要精准把握节奏。但现实往往更像一场即兴演出——信息过载、角色混乱、沟通断裂,导致本应默契的团队协作变成杂乱无章的噪音。这种混乱的代价是惨重的:研究表明,高达43%的复苏错误源于团队沟通失效。问题的核心在于,传统认知辅助工具如同独奏乐谱,只指导个体"该做什么",却忽略了团队需要共享的"为什么做"和"现在何处"。

面对这一挑战,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联合多家机构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他们发现,急救团队如同深海潜水员,需要持续校准共享的"心理深度计"——团队心智模型(TMM)。但当肾上腺素飙升时,这种校准变得异常困难。于是,研究者将组织心理学中的团队反思(Team Reflexivity, TR)概念引入急救领域,开发出全球首个专门针对心脏骤停团队的反思辅助工具TRAC,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s in Simulation》。

研究采用五阶段混合方法:文献综述筛选58种认知辅助工具,多学科专家小组设计原型,通过30组高保真模拟测试迭代优化(使用Laerdal Resusci Anne QCPR模拟人和REALITi 360监护系统),在荷兰教学医院实施包含60场培训的"模拟-临床"转化计划,最终通过84例临床调查和10例实地观察验证效果。关键技术包括沉浸式模拟场景设计(涵盖室颤、肺栓塞等6类病例)、PEARLS结构化复盘法,以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策略。

研究结果呈现递进式发现:

  1. 文献分析揭示现存工具缺陷:58种辅助工具中仅10种为团队设计,且多聚焦决策支持而非信息共享,临床验证严重不足。
  2. 原型演化展现设计智慧:从初始三模块版本迭代为五模块最终版,关键改进包括用时间轴替代标记计数(解决65%用户的给药混淆)、"是/否"环形选项替代复选框(降低27%误读率)。
  3. 模拟测试发现双重用户需求:直接使用者(记录员)需要书写空间,间接使用者(其他成员)依赖视觉解析,促使设计采用A1磁性白板(字体8-12mm)和标准化注释规范。
  4. 临床实施数据亮眼:86%使用者要求继续使用,团队情境意识提升最显著(4.09±0.79),尤其利于新成员快速融入(减少38%状态询问)。
  5. 意外发现任务-团队协同效应:尽管TRAC未包含决策步骤,但通过结构化展示ALS算法阶段和鉴别诊断,使团队领导节省19%沟通量,专注危机处理。

讨论部分揭示了三个理论突破:首先,验证了"任务工具可催化团队效能"的假设,这与团队FIRST框架形成呼应——当成员共享清晰的任务图谱时,会自发调整协作模式。其次,提出"反思辅助工具双因素理论":时间压力与团队规模决定工具效用边界,TRAC在≥5人团队中效果最佳。最后,挑战了"数字化必胜"的认知,证明低技术方案(纸质白板)在动态环境中更具适应性。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犹如为急救团队装上"认知雷达":TRAC的时间轴设计使每2分钟节律检查成为自然流程节点,而鉴别诊断模块将偶发的专家咨询转化为系统性团队推理。局限在于尚未验证在小型团队或院前场景的适用性,未来研究可探索移动端适配和人工智能辅助的实时更新功能。这项创新证明,有时最简单的工具——一块白板和结构化思维——就能在生死攸关时刻成为团队默契的催化剂。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