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针对数字时代幼儿过早接触屏幕的普遍现象,日内瓦大学团队通过Dunn's Infant/Toddler Sensory Profile 2问卷和家庭屏幕使用调查,首次系统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直接/背景屏幕暴露与感觉处理模式的关系。研究发现6-18月龄高暴露组表现出更高敏感性(sensitivity)和反应阈值(registration),19-36月龄则与感觉寻求(seeking)行为显著相关,为制定早期屏幕使用指南提供了关键神经行为学依据。
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日内瓦大学心理学与教育科学系的Estelle Gillioz团队开展横断面研究,通过在线问卷收集159名6-36月龄幼儿数据,采用自编屏幕习惯问卷和Dunn婴幼儿感觉特征量表第二版(Infant/Toddler Sensory Profile 2)评估家庭屏幕使用情况和幼儿感觉处理模式。研究按国际指南将幼儿分为6-18月龄、19-24月龄和25-36月龄三组,分别分析直接、背景及总屏幕时间对各感觉维度的影响。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基于国际指南和实际暴露时间的分组策略(如6-18月龄按是否接触屏幕分组,19-36月龄按日均暴露量分组);2)Dunn量表54项行为评估,涵盖7个感觉系统(听觉、视觉、触觉等)和4个反应象限(寻求seeking、回避avoiding、敏感sensitivity、反应阈值registration);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主要研究发现:
6-18月龄组:已接触屏幕的婴儿敏感性得分显著更高(t(44)=-2.285,p=0.027),总暴露时间与反应阈值升高相关(t(44)=-2.432,p=0.019)。运动(movement)和口腔感觉(oral)维度在直接暴露组差异显著,提示屏幕可能阻碍早期探索行为。
19-24月龄组:高直接屏幕暴露与感觉寻求行为增强相关(t(36)=-2.408,p=0.021),视觉处理得分差异显著(t(36)=-2.325,p=0.026),表明屏幕刺激可能改变感觉需求模式。
25-36月龄组:背景屏幕暴露显著关联寻求行为(U=756.5,p=0.043)和行为反应得分(t(73)=-2.521,p=0.014),反映技术干扰对幼儿行为调控的潜在影响。
发展轨迹:直接屏幕时间随年龄显著增加(χ2=32.883,p<0.001),6-18月龄组(7±13分钟)显著低于19-24月龄(28±44分钟)和25-36月龄组(39±66分钟),而背景暴露时间(约90分钟/天)在各年龄段无差异。
讨论与意义:
机制解释:屏幕的强刺激特性可能导致6-18月龄感觉超负荷(sensory overload),表现为高敏感性;而持续暴露使19-36月龄幼儿将现实环境视为"低刺激",产生感觉寻求行为。这与自闭症谱系(ASD)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感官特征相似。
实践价值:研究首次证实背景屏幕暴露(如家长使用手机)与幼儿感觉特征的相关性,为"技术干扰"理论提供量化证据。建议将家庭整体屏幕管理纳入早期干预方案。
政策启示:结果支持WHO关于"18月龄前零屏幕"的指南,并提示需制定针对背景暴露的新规范。团队建议通过促进触觉探索等替代活动(如研究同期发现的共同观看可改善注意力)来优化感觉发育。
该研究发表于《Pediatric Research》,为数字时代儿童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局限包括问卷自报告偏差和缺乏学龄期追踪数据,未来需结合客观监测设备(如屏幕时间记录软件)和纵向设计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对儿科医生、早期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直接指导价值,为平衡技术使用与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