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估硅油填充术后房水引流结构的亚临床改变:密度与定位的关联性研究

时间:2025年4月5日
来源: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

编辑推荐:

本刊推荐:针对硅油填充(SOT)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机制难题,意大利帕尔马大学团队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量分析33例无临床乳化征象患者的房角结构,首次揭示不同密度硅油(Siluron2000®/RS-OIL ECS5000®/Densiron® XTRA)在房水引流结构的特异性沉积模式,发现SO2000组滞留时间与病变范围显著相关,为亚临床期青光眼预警提供影像学依据。

广告
   X   

硅油填充术(SOT)作为复杂性视网膜脱离(RD)的重要治疗手段,虽能有效维持眼内结构,却常伴发继发性青光眼这一严重并发症。传统观点认为这与硅油乳化颗粒阻塞房角有关,但临床发现部分无可见乳化征象的患者仍出现眼压升高,暗示存在更隐匿的病理机制。意大利帕尔马大学医院眼科团队在《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不同密度硅油对房水引流结构的亚临床影响。

研究采用50MHz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33例拟行硅油取出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通过ImageJ软件定量分析四个房角象限(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的声波反射强度,发现:1)低密度硅油(Siluron2000®和RS-OIL5000®)主要在上方象限呈现显著高反射(P=0.04/0.02);2)高密度硅油(Densiron® XTRA)则在下象限反射最强(P<0.01);3)SO2000组中硅油滞留时间与受累象限数呈正相关(P<0.01)。这些发现证实硅油密度决定其在房角的沉积定位,且亚临床改变早于肉眼可见的乳化现象。

关键技术包括:1)标准化UBM扫描方案(四象限50MHz探头);2)基于Schwalbe线-睫状突的ROI勾画法;3)灰度值定量分析(0-255标度);4)严格纳入标准(无临床乳化征象的假晶状体眼)。

主要结果:

  1. 房角结构改变定位差异
  • 低密度组(SO2/SO5)68%高反射区位于上方小梁网
  • 高密度组(SOX)100%病例下象限受累
  • 64%异常反射集中于小梁网区域
  1. 时间相关性特征
  • SO2000组每延长30天滞留,受累象限增加1.2个
  • 其他组未发现显著时间效应
  1. 临床参数关联性
  • 术前眼压与UBM改变无相关性(受降压药干扰)
  • 各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

讨论指出,该研究首次建立硅油密度-沉积定位的对应关系,其机制可能涉及:1)密度差异导致的界面分布特性;2)巨噬细胞介导的次级炎症反应。特别是SO2000组的时间效应提示,对于低密度硅油应严格控制滞留时间。未来研究将追踪硅油取出后UBM改变的转归,以明确这些亚临床改变与继发青光眼的因果关联。该成果为优化硅油选择策略和手术时机提供了重要影像学依据。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