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的赛场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然而,运动损伤却如影随形。当运动员们身体恢复后,心理上的障碍却常常成为他们回归赛场的 “拦路虎”。据研究,高达 64.7% 的受伤运动员无法回归运动是因为心理原因,恐惧再次受伤、缺乏自信和动力不足等问题困扰着他们 。而现有的运动损伤心理评估工具多为外文版本,缺乏适用于中国运动员的评估工具,这使得难以准确了解中国运动员回归运动时的心理状况,也无法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 “翻译、跨文化适应及验证中文版运动损伤心理回归运动准备量表(Injury-Psychological Readiness to Return to Sport scale,I-PRRS-Ch)” 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Sports Scienc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杂志上。
研究人员采用跨文化适应和心理测量测试设计来翻译和验证 I-PRRS-Ch 量表。主要的关键技术方法包括:首先,通过双语专家的正向和反向翻译,并经专家小组审核确保内容效度;其次,开展预试验评估表面效度;然后,通过对 183 名受伤运动员进行调查,评估量表的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测试重测信度、组合信度、聚合效度和同时效度。样本来自田径、足球、篮球等多个项目的受伤运动员。
研究结果如下:
- 内容效度:专家小组对翻译版本进行审核,根据 I-PRRS 量表创建者的建议,对部分项目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文化背景。例如,在第三项中保留 “100% effort” 而非 “give my best” 以避免主观解读;在第四项中,将句子重新表述为 “After returning to sport, my attention will not be diverted by my injury”,使表达更清晰,便于获得数值回应 。
- 表面效度:预试验结果显示,受访者能在 2 - 3 分钟内完成问卷填写,且填写过程未出现问题,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度。
- 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在首次调查(N=183)和第二次调查(N=91)中,均未检测到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首次调查中 I-PRRS-Ch 量表总分范围为 22 - 60(M=46.20,SD=9.91) ,第二次调查中总分范围为 29 - 60(M=49.15,SD=9.11),说明该量表能有效捕捉心理准备水平的全范围变化 。
- 测试重测信度:量表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 0.98,95% 置信区间为 0.96 - 0.98,F (90,90)=78.729 ,p<0.001,表明具有极好的测试重测信度;测量标准误差(SEM)为 0.28,最小可检测变化(MDC)为 0.78 分,说明量表测量误差小,适合研究使用。
- 组合信度和聚合效度:所有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 0.60,克朗巴赫 α 系数为 0.85,组合信度(CR)为 0.89,平均方差提取值(AVE)为 0.57,高于传统阈值 0.5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聚合效度。
- 同时效度:I-PRRS-Ch 量表与中文版坦帕运动恐惧症量表(SC-TSK)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r=-0.42,呈中度负相关,表明心理准备水平越高,运动恐惧症程度越低,验证了 I-PRRS-Ch 量表的同时效度。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I-PRRS-Ch 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与原英文版量表相当。该量表能有效识别中国运动员回归运动前的潜在心理障碍,为从业者监测受伤运动员康复过程中的信心水平、判断其回归运动的心理准备情况提供了有力工具,有助于降低运动员再次受伤的风险。同时,研究也发现文化因素会影响测量工具的结构,如意大利版和波斯版 I-PRRS 量表经翻译和验证后呈现不同的因子结构。此外,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考虑损伤类型的影响、混合调查方式可能影响效度、样本中男性占比高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等。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涵盖不同年龄、运动经验和损伤历史的运动员,并考虑更多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对运动员回归运动心理准备的评估 。这项研究为中国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心理评估和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促进中国运动员回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