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C-SA可食用包装膜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估:迁移与安全性研究新方法

时间:2025年4月18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研究人员针对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评估缺乏标准化方法的问题,开发了基于EU Regulation 10/2011的整合分析方案。通过测试CMC-SA膜与LDPE膜在五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特性,结合Caco2、Huh7和IHH细胞模型,证实该可食用膜无细胞毒性且不诱导氧化应激,为生物基包装材料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创新方法论。

广告
   X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欧盟《一次性塑料指令》(EU) 2019/904的颁布推动了对可持续食品包装材料的迫切需求。可食用生物聚合物薄膜因其环境友好特性备受关注,但制造过程中添加剂的掺入和工艺改性可能引发潜在毒性风险。目前该领域存在两大矛盾:既要通过创新包装延长食品保质期,又要减少传统塑料的使用;而生物基包装材料在广泛应用前,亟需建立系统化的安全性评估体系。

雅典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的Katerina I. Kalliampakou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开发了一套整合迁移测试与细胞毒性评估的创新方案。研究选取羧甲基纤维素(CMC)和海藻酸钠(SA)复合膜(CMC-SA)作为可食用包装代表,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传统材料对照,通过模拟人体肠道和肝脏功能的细胞模型,系统评估了材料安全性能。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基于EU Regulation 10/2011设计五种食品模拟物(dH2O、10%乙醇、50%乙醇、95%乙醇和3%乙酸)的迁移实验;2) 使用Caco2肠道癌细胞、Huh7肝癌细胞和永生化人肝细胞(IHH)构建毒性评估模型;3) 采用resazurin法检测细胞活力;4) qPCR分析NFE2L2、KEAP1等9个氧化应激标志基因表达;5) 通过水蒸气透过率(WVTR)和接触角测定表征材料理化性质。

材料表征结果显示:CMC-SA膜具有显著亲水性(接触角52.05±1.36°),其水蒸气透过率(WVTR=1457.87 g·m-2·day-1)比LDPE膜(3.42 g·m-2·day-1)高425倍,这与其多孔结构和游离羟基含量相关。迁移实验发现CMC-SA膜在所有模拟物中完全溶解,而LDPE仅在95%乙醇中显示重量损失,表明可食用膜成分更易向食品迁移。

细胞实验获得突破性发现:即便在相当于2%食品模拟物浓度的DMSO提取物处理下,三种细胞系均保持>100%的存活率,其中Huh7细胞在dH2O溶解膜处理组甚至出现增殖促进现象。qPCR分析显示,CMC-SA迁移成分仅引起NFKB1、FOXO1等基因表达1.3-1.6倍的轻微波动,且未影响CAT、BAX等关键氧化应激指标,证明其不会破坏细胞氧化还原平衡。

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首次将食品模拟物迁移测试与多器官细胞模型、氧化应激通路分析相结合,建立了比传统LDH释放法更全面的生物基材料评估体系。虽然CMC-SA膜的高水溶性可能限制其单独使用,但作为传统塑料的减量替代品或生鲜食品涂膜具有明确优势。研究者特别强调,该方法可扩展应用于纳米复合材料等新型包装的安全性验证,为欧盟《包装与包装废物法规》(PPWR)倡导的标准化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项研究的创新价值在于:1) 证实CMC-SA复合膜在分子和细胞层面的安全性;2) 创建可评估迁移成分对肠道吸收和肝脏代谢双重影响的实验模型;3) 为监管机构提供基于氧化应激基因表达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影响,以及材料与肠道菌群的互作机制。该成果为可持续食品包装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