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通过4055个分离基因组和356个宏基因组,揭示了人类面部皮肤微生物组中Cutibacterium acnes(C. acnes)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 epidermidis)的种内动态。研究发现,家族成员间存在多细胞传播模式,但个体仍保持独特的菌株群落;S. epidermidis菌株平均仅持续约2年,而C. acnes在向成人面部微生物组过渡期间定植率更高,为益生菌治疗设计提供了关键窗口期。
研究团队从一所K-8学校的家庭成员中收集了面部皮肤样本,覆盖5-61岁年龄段。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成人型FC2群落以C. acnes为主导,而儿童型FC1群落则以链球菌属为主。C. acnes在FC2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FC1,而S. epidermidis的绝对丰度在成人中更高。这种转变与青春期皮脂分泌增加和细菌密度升高相关,C. acnes数量增加约105倍,S. epidermidis增加约102倍。
通过培养分离获得2025株S. epidermidis和2030株C. acnes,聚类为78个S. epidermidis谱系和89个C. acnes谱系。谱系内基因组差异极小(S. epidermidis≤90 SNP,C. acnes≤62 SNP),表明近期人际传播或个体内进化。多谱系共存普遍(中位数6-7个谱系/人),但基因内容和系统发育距离分析未发现过度分散现象,支持中性共存模型。
尽管家庭成员间存在谱系共享(47% C. acnes和44% S. epidermidis),但非家庭成员间几乎不共享。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传播常涉及多基因型转移(中位数≥2个),且方向性多指向父母到子女。值得注意的是,23/37 C. acnes和23/28 S. epidermidis谱系仅在单个父母中检测到,表明存在传播屏障。
纵向数据显示S. epidermidis谱系更替频繁,中位持续仅1.2年。通过分子钟计算(4.4突变/基因组/年),发现父母携带的谱系年龄(中位2.1年)显著高于儿童(0.53-1.2年),但新谱系定植率无年龄差异。成人较高的细菌载量可能通过减少漂变增强谱系稳定性,导致其携带更多共存谱系。
与S. epidermidis不同,C. acnes谱系在观察期内高度稳定。谱系最近共同祖先时间(tMRCA)与宿主年龄无显著相关,可能因多细胞传播导致谱系多样性继承自供体。值得注意的是,向FC2过渡期间,儿童表现出更低的dMRCAMIN值(反映新近定植),提示青春期种群扩张暂时缓解了生态优先效应,为益生菌干预提供理想窗口。
两种菌虽共享中性进化特征,但动态模式迥异:S. epidermidis持续更替暗示选择性屏障,而C. acnes的青春期定植高峰支持中性优先效应缓解机制。该发现为基于皮肤微生物组的治疗设计提供关键依据——针对C. acnes的益生菌在青春期可能更易长期定植,而S. epidermidis疗法需考虑其天然菌株的短暂持续性。研究同时揭示,解剖结构(如皮脂腺独立定植)和种群规模变化是塑造这些动态的重要驱动力。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