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罗普切病毒媒介传播能力:基于2024年前实验数据的系统综述揭示流行病学转变关键机制

时间:2025年5月3日
来源:PLOS Pathogens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梳理了2024年前奥罗普切病毒(OROV)媒介传播能力的7项关键研究,首次量化比较了库蠓(Culicoides spp.)与蚊虫的传播效率差异。研究揭示库蠓(C. paraensis和C. sonorensis)感染率高达30%,显著高于蚊虫(<20%),为解释2023-24年美洲疫情暴发提供了实验依据。文章特别强调当前古巴疫情中潜在媒介转变风险,指出OROV新型重配毒株(reassortant)可能增强跨种传播能力,填补了正布尼亚病毒(Orthobunyavirus)媒介研究的长期空白。

广告
   X   

引言
奥罗普切病毒(OROV)作为Simbu血清群正布尼亚病毒,自1954年发现以来长期被忽视。2024年美洲爆发的奥罗普切热疫情(累计超19,000例)及古巴的二次流行波,促使学界重新审视其传播机制。基因分析显示当前流行株为新型重配病毒,包含2009-2018年亚马逊毒株的M片段与2008-2021年秘鲁毒株的L/S片段。值得注意的是,该毒株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能力增强,且对2016年前人类免疫血清的中和敏感性降低,临床特征也从单纯发热发展为致死病例和胎儿畸形。

材料与方法
通过PubMed系统检索168篇文献,筛选标准聚焦于OROV实验感染载体的原始数据研究。最终纳入7项研究(1961-2021年),涵盖9种节肢动物。数据提取采用标准化模板,记录载体种类、病毒暴露方式(活体动物喂养/人工血餐/胸腔注射)、感染滴度(5.2-9.9 log10SMLD50/mL)等参数。

结果

  1. 媒介物种分布
    实验涉及2,408只载体,包括埃及伊蚊(Ae. aegypti)、致倦库蚊(Cx. quinquefasciatus)和两种库蠓(C. paraensis和C. sonorensis)。库蠓样本多采集自美洲,而蚊虫菌株部分已实验室传代60年。

  2. 感染效率差异
    自然暴露条件下,库蠓感染率(>20%)显著高于蚊虫(<20%)。剂量效应显示:当病毒滴度≤5.2 log10SMLD50/mL时,C. paraensis完全不被感染;而胸腔注射证实蚊虫体内病毒复制能力存在,提示其天然屏障在于中肠感染阶段。

  3. 传播能力对比
    唾液检测显示C. sonorensis传播率远超库蚊;动物喂养实验证实C. paraensis可有效传播至宿主,但样本量限制导致置信区间较宽。1961年首项研究通过颅内注射婴儿小鼠评估传播,虽蚊虫感染率达57-100%,但零传播率印证其自然传播局限性。

讨论
库蠓作为蓝舌病毒(BTV)等多病原体的主要媒介,其OROV传播效率与流行病学证据一致——1975年巴西疫情中仅0.01%的野外库蠓检测阳性。尽管蚊虫(如致倦库蚊)在爆发期偶被检出OROV,但实验数据支持其媒介能力低下。值得注意的是,古巴尚无库蠓分布记录,当前疫情是否涉及媒介转换仍需验证。

病毒进化可能改变传播动态:2024年古巴分离株在蚊虫中的低感染率(<4%)表明新型重配毒株未获得蚊媒适应性,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可能加速疫情扩散。未来研究需聚焦重配毒株在库蠓中的传播增强效应,以及常见城市蚊种的潜在风险。

创新点与局限
本研究首次系统量化OROV媒介效能差异,但存在样本量小(如1961年实验仅4-7只蚊虫/组)、部分菌株长期实验室传代等问题。建议结合哨点监测和单细胞转录组技术,揭示病毒-载体互作分子机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