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宁化脂质纳米颗粒的癌症治疗新突破:长循环与 PET 成像引导的协同抗癌策略

时间:2025年5月6日
来源:Biomaterials Advances

编辑推荐:

当前纳米颗粒药物递送系统面临血液循环时间短等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单宁酸缩合脂质纳米颗粒(DOX@TLNPs)用于癌症治疗研究。结果显示,DOX@TLNPs 可延长循环、增强肿瘤积累、抑制肿瘤生长。这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有效纳米医学平台。

广告
   X   

在癌症治疗领域,纳米颗粒药物递送系统一直备受关注,它就像是一群 “微型快递员”,试图将抗癌药物精准地送到肿瘤细胞身边,以此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全身毒性并提升生物利用度。然而,这些 “微型快递员” 在血液循环中却面临着一个大难题 ——“寿命” 太短。短循环期使得纳米颗粒难以充分利用肿瘤组织的增强渗透与滞留(EPR)效应,就好比快递还没送到目的地就被 “召回” 了,导致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积累不足,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开展了一项关于开发新型纳米颗粒系统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聚焦于单宁酸缩合脂质纳米颗粒(Tannic acid - condensed lipid nanoparticles,TLNPs),并将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搭载其中,构建出 DOX@TLNPs。研究发现,这种纳米颗粒不仅具备均匀的尺寸、令人满意的药物包封率、出色的稳定性和持续的药物释放特性,还能在体内实现长循环,显著增强在肿瘤部位的积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减少其增殖,且对主要器官无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的纳米医学平台,有望推动癌症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 Advances》杂志上。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自组装技术,利用单宁酸(TA)、1,2 - 二硬脂酰 - sn - 甘油 - 3 - 磷酸乙醇胺 - N - [甲氧基(聚乙二醇) - 2000](DSPE - PEG2k)和多柔比星(DOX)成功制备出 DOX@TLNPs。其次,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技术,对用89Zr 标记的 DOX@TLNPs 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实时可视化和定量分析。此外,还运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评估了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细胞毒性以及体内抗肿瘤效果 。

制备、优化和表征 DOX@TLNPs


研究人员依据既定方案,通过 TA、DSPE - PEG2k 和 DOX 的自组装过程合成了 DOX@TLNPs。TA 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与其他成分通过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力形成稳定的纳米结构,有效减少了聚集现象。这一制备过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确保了纳米颗粒的质量和性能。

体内 PET 成像和生物分布研究


研究人员将89Zr 标记的 DOX@TLNPs 注入 SKBR3 荷瘤小鼠体内,利用 PET 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观察。结果显示,DOX@TLNPs 在小鼠体内呈现出延长的循环时间,与游离的 DOX 相比,曲线下面积显著更高,这表明其在肿瘤部位的积累得到了增强。这一结果得益于纳米颗粒的特殊结构以及肿瘤组织的 EPR 效应,使得 “微型快递员” 能够更高效地将药物送达肿瘤部位。

体外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研究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对多种乳腺癌细胞系(如 SKBR3、MCF - 7)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OX@TLNPs 能够被癌细胞高效摄取,并且在细胞毒性方面,与游离 DOX 相当。这意味着纳米颗粒在携带药物进入癌细胞的过程中,不仅没有降低药物的杀伤能力,还能借助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发挥药效。

体内抗肿瘤研究


在荷瘤小鼠模型中开展的抗肿瘤研究发现,DOX@TLNPs 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提高小鼠的生存率。进一步分析肿瘤组织发现,该纳米颗粒诱导了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减少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更为重要的是,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器官并未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这表明 DOX@TLNPs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开发了基于单宁酸的纳米颗粒系统 DOX@TLNPs。该纳米颗粒在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性、药物释放等方面表现出色,通过体内 PET 成像和生物分布研究证实其具备延长循环和增强肿瘤积累的能力,体外和体内实验也充分验证了其高效的抗癌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推动纳米医学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该研究也为后续进一步优化纳米颗粒设计、探索更多潜在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