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浣熊入侵阶段的时空解析:狩猎袋数据的关键洞察

时间:2025年5月9日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编辑推荐:

为深入了解浣熊入侵过程,研究人员分析德国 2000/01 - 2021/22 的狩猎袋数据,将入侵分为无浣熊(I)、引入建立(II)、扩散(III,细分 IIIa、IIIb、IIIc)和稳定(IV)阶段,发现空间分布有规律,为入侵管理提供依据。

广告
   X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生物入侵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外来入侵物种就像生态系统中的 “不速之客”,严重破坏着本土生物的生存环境,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德国为例,浣熊(Procyon lotor)这一源自北美的物种,自 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引入后,便在德国迅速扎根、繁衍扩散,如今德国已成为浣熊在其本土范围之外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浣熊适应性极强,是杂食性动物,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无论是城市还是接近自然的景观都能成为它们的栖息地。它们的存在不仅可能威胁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还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比如传播寄生虫等。然而,对于浣熊在德国的入侵过程,人们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其种群动态变化、入侵阶段的划分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深入了解浣熊入侵的内在规律,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德国浣熊入侵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上,为生物入侵研究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来开展此项研究。首先,他们收集了 2000/01 至 2021/22 共 21 个狩猎季的德国浣熊狩猎袋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 398 个行政区,详细记录了每个地区浣熊的狩猎数量和道路致死数量。数据处理时,考虑到行政区边界变化,对数据进行了整合。其次,运用基于分段线性回归的分类算法,依据整体斜率、记录数量和前后半段斜率差异等标准,将入侵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最后,利用 ESRI ArcMAP 和 Python 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探究入侵阶段的空间分布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在 398 个行政区中,20 个被划分为阶段 I,该阶段无浣熊被猎杀或死于道路,这些地区多为面积较小的城市区域;103 个为阶段 II,此阶段浣熊数量少且波动大;274 个处于阶段 III(扩散阶段),其中 91 个为 IIIa(缓慢增长)、159 个为 IIIb(指数增长)、24 个为 IIIc(饱和);仅有 1 个行政区(卡塞尔地区)处于阶段 IV(稳定阶段),浣熊数量稳定在较高水平。空间分析发现,入侵阶段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 = 0.87,p 值 = 0.001),相似阶段的区域聚集在一起,晚期阶段(IIIc 和 IV)集中在德国中部(北黑森州)和东北部(勃兰登堡州东北部),这与已知的浣熊引入事件地点相吻合。通过箱线图分析还发现,随着入侵阶段推进,浣熊的密度呈上升趋势。

研究结论指出,该研究通过分析狩猎袋数据,成功构建了浣熊入侵阶段的分类框架,验证了浣熊入侵在德国呈阶段性发展的规律,晚期阶段的区域成为进一步扩散的潜在源头。这种研究方法具有通用性,能够为其他物种和地区的入侵动态评估提供参考。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提到,浣熊入侵虽未完全结束,但当前的研究成果对入侵管理意义重大。早期阶段(I 和 II)可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强监测、合法狩猎、绝育和保护自然保护区等;晚期阶段(III 和 IV)则应侧重于防止其向周边地区扩散,保护本土物种和资源。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狩猎袋数据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受到监测力度和狩猎能力的影响,但整体上不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深入剖析了德国浣熊的入侵过程,为生物入侵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对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