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癫痫持续状态(SE)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科急症,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其中全面性惊厥持续状态(GCSE)最为常见。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成人 SE 的总体死亡率为 15.9%,儿童为 3.6%,死亡率会因病因、年龄和治疗反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GCSE 的年发病率约为每 10 万人中 20 例,且在不同年龄和种族间存在差异,黑人、老年人和幼儿的发病率明显更高。
在 GCSE 早期,患者会出现强直、阵挛或强直 - 阵挛运动,同时意识丧失,后期可能仅表现为抽搐或眼球震颤样跳动。长时间的癫痫发作会引发代谢紊乱,在 30 - 60 分钟内就会导致神经元损伤。SE 根据发作持续时间可分为四种类型:早期 SE(ErSE)、确立期 SE(EsSE)、难治性 SE(RSE)和超难治性 SE(SRSE) 。ErSE 发作持续超过 5 分钟,需要在 5 - 10 分钟内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EsSE 持续超过 30 分钟,且对苯二氮䓬类药物无反应,需在 10 - 30 分钟后使用二线抗癫痫药物(AEDs) 。SE 患者的死亡原因通常是潜在的病理因素,而非癫痫发作本身。此外,SE 患者有 14% 的风险出现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脑电图、呼吸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控制癫痫发作至关重要,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对于低血压患者则需药物治疗。
理想的抗癫痫药物应能快速控制癫痫发作,且副作用最小。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苯巴比妥和苯妥英则是常见的二线选择,在资源有限的地区应用更为广泛。苯巴比妥自 1912 年问世以来,因其疗效确切、毒性低且价格亲民而被广泛使用。静脉注射苯巴比妥是儿童 GCSE 的二线治疗药物,它能增强 γ - 氨基丁酸(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不过,快速输注苯巴比妥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和低血压,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行为、记忆和学习能力。
丙戊酸钠于 1997 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它能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丙戊酸钠起效迅速,蛋白结合率高于 90%,在肝脏代谢,半衰期为 12 小时。它不会导致患者嗜睡,在危重症患者中耐受性良好,输注速度可达 40mg/kg/min。丙戊酸钠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 10%,包括头晕、血小板减少和中度低血压,最严重的风险是脑病。在一项涉及 20 例患有急性或静态 SE 并经历全面性强直 - 阵挛发作(GTCS)或简单部分运动性发作的成人试验中,静脉注射丙戊酸在 30 分钟内控制住了 80% 患者的 SE。但丙戊酸盐诱导的肝毒性和高氨性脑病可能会在癫痫发作后的诊断中带来问题,尤其是对于患有某些氨基酸代谢病或线粒体疾病的儿童。对于有活动性出血或近期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还需考虑其导致肝功能障碍和凝血障碍(与肝功能障碍无关)的风险。
虽然苯二氮䓬类等一线抗癫痫药物已有大量研究支持,但苯巴比妥和丙戊酸盐等常用药物的疗效对比尚不清楚。此前虽有研究评估过这些药物治疗 SE 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缺乏直接对比二者的综合分析。有证据表明,苯巴比妥控制癫痫发作的成功率可能更高,但副作用风险也更大,而丙戊酸盐的安全性可能更好。之前的一项系统评价虽涵盖了这两种药物,但未进行直接对比,且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对比苯巴比妥与丙戊酸盐治疗 SE 的疗效和安全性,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设计
本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遵循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南进行,相关的 PRISMA 清单见图 S1A。不过,本综述未在诸如 PROSPERO 等数据库注册。研究人员对 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数据库进行了从建库至 2025 年 3 月的电子检索,同时在 “ClinicalTrials.gov” 网站搜索了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力求全面获取相关研究资料。
纳入研究
文献回顾最初检索到 3706 篇文章,经过仔细去除重复文献,并对标题和摘要进行评估后,最终选定 7 项研究纳入分析。具体的检索策略流程见图 1。
基线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 475 名参与者,分为两组:苯巴比妥组 232 例患者,丙戊酸盐组 243 例患者。在这 475 名参与者中,298 例(具体后续关于这 298 例的信息原文未提及完整) 。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与丙戊酸盐相比,使用苯巴比妥对 GCSE 的控制效果更为显著。苯巴比妥在儿童和成人的难治性 GCSE 治疗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许多儿科神经科医生和部分成人神经科医生会选择静脉注射苯巴比妥作为 GCSE 的初始治疗药物,因为它在治疗难治性 GCSE 方面有一定优势。
局限性
本荟萃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纳入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这可能会降低合并估计值的可靠性。而且,纳入研究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研究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整体有效性。另外,纳入的研究数量和参与者人数相对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普遍性。
结论
总体而言,苯巴比妥在控制 GCSE 方面比丙戊酸盐更成功,从出院时和三个月时的较低死亡率就能看出这一点。虽然苯巴比妥组患者的血转氨酶会出现短暂升高,但该组患者的负面副作用比丙戊酸盐组更多。不过,研究发现苯巴比妥和丙戊酸盐对低血压、低通气和胃肠道蠕动等其他相关副作用并无显著影响,在贫血、白细胞减少方面也未发现明显差异。 本研究为临床医生在治疗 GCSE 时选择苯巴比妥或丙戊酸盐提供了参考依据,但鉴于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相关结论。
财务声明
作者未获得本研究的任何资金支持。
未引用参考文献
(Treiman, 1999, UpToDate)
CRediT 作者贡献声明
Khatri Mahima:撰写 - 审阅与编辑。
Kumari Nisha:撰写 - 初稿。
Rasheed Maria:数据整理。
Saleh Anushe:撰写 - 初稿。
Ul haq Umair:撰写 - 初稿、形式分析、数据整理、概念构思。
Majeed Neha:撰写 - 初稿、形式分析、数据整理、概念构思。
Imran Junaid:撰写 - 初稿。
ansari Safa Siddique Ali:撰写 - 初稿。
Tariq Amna:撰写 - 初稿。
Masood Saad:撰写 - 初稿。
利益冲突声明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致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