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针对传统自适应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忽视本土知识参与导致的公平性与有效性不足问题,本研究通过青藏高原(QTP)牧区社区自发草地恢复案例,揭示社区在景观特异性知识生产、文化动员策略和社会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为政府设计包容性生态恢复项目提供实践依据。
论文解读
在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Qinghai-Tibetan Plateau, QTP)作为典型的文化景观,其70%的草地正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尽管国际社会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设定了2030年恢复30%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但传统工程化恢复项目因忽视社区参与和本土知识,常引发牧民抵触且效果有限。更棘手的是,极端退化区域(如"黑土滩")需通过草地复植(Grassland Replanting)重建植被,而科学主导的自适应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框架长期存在"知识霸权"问题——过度依赖统计模型和科学假设,导致技术方案脱离实际且难以整合牧民经验。这一矛盾在QTP尤为突出,因为这里的草地系统是牧民、牲畜与环境千年互作的产物,其恢复必须兼顾生态与社会维度。
为破解这一难题,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选取QTP两个化名牧区(Zoulger与Nyanze),通过42份关键信息访谈,首次系统分析了牧区自发开展的适应性草地复植实践。研究发现,社区不仅创造了因地制宜的恢复技术,更通过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网络实现了跨区域经验推广,其成效远超政府主导的"命令-控制"式工程。这项发表于《Biological Conservation》的研究,为全球生态恢复提供了"自下而上"的新范式。
关键技术方法
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1) 基于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对访谈数据进行主题编码,聚焦社区自发恢复的启动机制与演化路径;2) 通过跨案例比较,提炼社会学习的关键要素;3) 结合QTP特有的高山草甸植被类型(以嵩草属为主)和黑土滩退化特征,验证本土知识在极端退化区恢复中的不可替代性。
研究结果
自适应草地复植的社区实践
牧民通过迭代实践发展出三类核心技术:1) 基于微地形和水热条件差异的"斑块化种植"策略,将复植区细分为植被岛、过渡带和裸地区域;2) 利用牦牛粪改良土壤的本地化技术;3) 动态调整放牧强度的"轮牧-封育"协同方案。这些技术显著区别于政府项目的均质化设计,其核心在于将牧民对草地物候和牲畜行为的认知转化为可操作的恢复参数。
跨社区社会学习的驱动机制
研究揭示社会学习依赖三个要素:1) 可视化成效,如Zoulger社区通过对比示范区吸引周边牧民参与;2) 文化认同,将恢复行动嵌入"神山圣湖"信仰体系;3) 亲缘网络,技术传播沿家族/姻亲关系扩散。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在跨社区传播时会发生"在地化"调适——例如Nyanze社区将Zoulger的平原地形技术改良为坡地分层种植。
讨论与意义
该研究突破了传统自适应管理的三重局限:1) 提出"社会-生态匹配度"概念,证明社区自组织的恢复方案在环境适宜性(Site-specific Suitability)和社会可接受性(Social Competence)上具有双重优势;2) 揭示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动员价值,如经幡、玛尼堆等符号能有效激发参与意愿;3) 构建"实践-学习-创新"的正反馈循环,其中社会网络充当知识转化的"活体媒介"。
政策层面,研究建议未来恢复项目应:1) 采用"共同设计"(Co-design)模式开发适牧工具(如轻量化播种机);2) 建立社区间的"创新扩散"平台;3) 将本土知识纳入监测评估体系。这些发现不仅为QTP实现"30×30"目标提供路径,更对全球干旱区生态治理具有启示——当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真正平等对话时,自适应管理才能释放其理论承诺的潜力。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