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如何让老年人维持健康独立的生活成为重要议题。跌倒作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风险之一,不仅可能导致严重损伤,还会显著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尤其是结合认知训练的双任务(dual-task)运动对预防跌倒有效,但实际应用中存在老年人参与度低、长期依从性差等问题。传统的干预措施往往由研究者主导,缺乏目标人群的直接参与,导致设计的方案可能脱离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因此,探索老年人在干预措施开发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成为优化预防跌倒方案的关键。
来自瑞典于默奥大学(Umeå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一项关于老年人参与共同创造预防跌倒干预措施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Research Involvement and Engagement》上,通过深入分析老年人的主观体验,为提升干预措施的适用性和参与度提供了重要见解。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定性访谈法,对参与预防跌倒干预措施共同创造工作坊的 13 名社区老年人(年龄 66-83 岁,53.8% 有过跌倒经历)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工作坊历时 10 个月,共开展 6 次,内容包括运动认知训练(motor-cognitive training)的讨论、练习测试及方案设计。访谈数据通过定性内容分析(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进行归纳,提炼出核心主题和亚主题。
研究结果
1. 参与者的多样性丰富理解与创造力
集体专业知识深化认知 :由老年人、研究者和物理治疗师组成的多元团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临床知识和理论研究,为讨论提供多角度视角。例如,老年人从实际应用出发评价运动方案的可行性,物理治疗师则补充专业训练原理,共同加深了对运动认知训练概念的理解。
多样经历促进参与 :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分享自身经历,激发创造性讨论。老年人认为 “我们是最了解问题的人”,这种参与感增强了他们对项目的投入,形成 “知识共享 - 创意生成 - 协作推进” 的良性循环。
2. 互动活动促进学习
主动协作激发洞察 :通过实际测试运动方案,参与者直观理解双任务训练对平衡能力的挑战。例如,部分老年人起初对 “行走时打电话” 的训练意义存疑,通过亲身体验后认识到其对日常生活中注意力分配的重要性。
自我反思揭示能力局限 :实践环节让老年人发现此前未察觉的身体功能弱点,如平衡能力下降。这种认知促使他们在工作坊后主动在家继续锻炼,甚至产生成为社区运动推广者的意愿,体现了干预对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 支持性环境增强协作
信任与包容推动对话 :研究初期通过破冰环节和相互介绍,营造了安全的讨论氛围。安静的参与者也能感受到 “被看见”,愿意分享观点,避免了个别成员主导讨论的现象。
共同责任促进参与平衡 :参与者认为 “每个人的贡献都应被重视”,研究者作为引导者而非主导者,确保讨论既有方向又不失开放性。但当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或发言不均衡时,部分参与者希望研究者加强引导,体现了适度调控的重要性。
研究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表明,共同创造模式通过整合多元视角、设计互动体验和构建支持性环境,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对预防跌倒干预措施的理解与参与意愿。具体而言,多样性团队带来的知识互补、实践活动引发的自我反思,以及包容氛围下的平等对话,共同构成了干预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一发现为未来健康干预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设计针对老年人的项目时,应充分重视目标人群的直接参与,通过创造安全、互动的协作空间,促进知识共享和能力提升,从而增强干预措施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同时指出,尽管共同创造具有显著优势,仍需注意团队动态的管理,例如明确讨论规则、及时调整参与平衡,以避免因个别成员主导或话题偏离影响整体效果。这些结论为跨学科合作和社区健康项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干预创新,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福祉。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