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身体自尊量表(BESAA)中文版的跨文化适应与心理测量学验证

时间:2025年6月5日
来源:BMC Psychology

编辑推荐:

针对中国青少年身体形象评估工具缺乏标准化的问题,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团队对青少年和成人身体自尊量表(BESAA)进行本土化改编,通过1368名青少年样本验证得出15项三因子结构模型(外观积极/消极和体重因子),证实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McDonald's Omega=0.881)和跨性别测量等值性,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可靠评估工具。

广告
   X   

在全球化审美标准影响下,青少年身体形象问题已成为跨越文化疆界的公共卫生挑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拥有1.58亿青少年群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约78.1%的广州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身体不满,这种负面体验与低自尊、社交焦虑、抑郁症状显著相关,甚至导致节食、整容意愿等危险行为。然而当前中国使用的身体形象评估工具存在明显局限:多维身体-自我关系问卷(MBSRQ)多达93项条目冗长耗时,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仅聚焦消极维度,而现有BESAA中文版又缺乏严谨的心理测量学验证。这种评估工具的缺口严重阻碍了我国青少年身体形象问题的精准识别和干预效果评估。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多所医疗机构的研究团队,在《BMC Psych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对青少年和成人身体自尊量表(Body Esteem Scale for Adolescents and Adults, BESAA)进行系统性文化适应和验证。研究采用多阶段混合方法:首先通过四译者独立翻译-专家委员会合成-认知访谈等标准化流程完成文化调适,删除涉及约会文化的题项后形成21项中文版;随后在安徽、福建、广东三地招募1368名11-19岁青少年(女性70.18%),随机分半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结合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ESEM)检验结构效度,并通过McDonald's Omega系数和重测信度评估可靠性;最后考察与积极情感(PANAS-C10-PA)和生活满意度(SWLS)的收敛效度。

《因子结构与测量特性》章节显示,经过项目分析和多轮EFA筛选,最终确立15项三因子模型:外观积极因子(10项,如"我喜欢照片里的自己")、外观消极因子(3项,如"我的长相让我很难过")和体重因子(2项,如"称体重让我很沮丧")。该结构在CFA(χ2
/df=4.85,CFI=0.931)和ESEM(χ2
/df=2.73,CFI=0.972)中均达到理想拟合,解释总方差56.593%。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原版的"外观-体重-归因"三维结构,中文版呈现出"积极/消极"双极维度,这与印尼、葡萄牙等版本相似,印证了身体形象正负向体验的独立性理论。

《跨性别等值性》部分揭示,虽然RMSEA(0.048-0.058)和SRMR(0.071-0.074)支持标量等值性,但CFI变化值(ΔCFI=0.034)略超临界标准,反映中国青少年身体体验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关注外貌完美主义,男生则更在意体重问题。这种文化特异性提示未来可能需要补充性别敏感条目以提升工具普适性。

《心理测量学指标》显示,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优异(Ω=0.881),各子量表Ω值在0.839-0.960之间,两周重测信度达0.74-0.79。收敛效度分析发现,外观积极因子与积极情感呈中度相关(r=0.373),而外观消极因子与生活满意度负相关最强(r=-0.398),这为"身体形象影响整体心理健康"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

该研究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方法学上,首次对中国青少年BESAA进行完整心理测量学验证,采用ESEM解决传统CFA对交叉载荷的限制问题;理论上,验证了"身体自尊双维结构"在中国文化下的适用性,补充了非西方人群证据;实践层面,15项精简版量表更适合学校大规模筛查,其保留的积极维度(如"我为自己的身体感到骄傲")为发展身体欣赏干预提供评估靶点。研究局限性包括样本局限于南方三省,且未纳入临床人群验证。未来研究可拓展至更广地域,并开发针对性别差异的补充模块,以更全面捕捉中国青少年多元化的身体体验。这项成果为建立我国青少年身体形象评估标准迈出关键一步,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