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探讨了Bt棉花推广后刺吸式害虫(如蚜虫、蓟马、粉虱)的暴发机制及防控策略。作者提出整合宿主植物抗性(HPR)、分子育种(如QTL定位、GWAS)、组学技术(转录组学)和转基因(如CRISPR/Cas9)等多维手段,结合精准农业和IPM(综合害虫管理)策略,构建可持续抗虫体系。文中强调 trichome(表皮毛)密度、次生代谢物(如gossypol)等关键抗性靶点,为棉花抗虫育种提供新思路。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作为全球纺织业核心原料,年经济规模达6000亿美元。然而,Bt棉花的广泛种植虽有效控制了鳞翅目害虫,却导致刺吸式害虫(如粉虱、蚜虫、叶蝉)种群激增,造成40%-60%的纤维减产。这类害虫不仅直接吸食汁液,还传播棉花曲叶病毒(CLCuV),引发毁灭性病害。
Bt棉花时代下,次要害虫如烟粉虱(Bemisia tabaci)、棉蚜(Aphis gossypii)等升级为主要威胁。2015年印度北部粉虱大暴发导致单产从573 kg·hm-2
骤降至197 kg·hm-2
。叶蝉(Amrasca biguttula)则通过"hopper burn"症状(叶片卷曲褐变)导致25%-45%产量损失。
棉花通过形态与生化双重屏障抵御害虫:
组学技术(如空间转录组、iTRAQ蛋白质组)与机器学习结合,将加速抗性基因挖掘。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如胚挽救技术)是野生种质利用的关键瓶颈。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