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通过前沿育种技术提升棉花对刺吸式害虫的抗性:利用尖端育种及其他技术

时间:2025年6月13日
来源: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探讨了Bt棉花推广后刺吸式害虫(如蚜虫、蓟马、粉虱)的暴发机制及防控策略。作者提出整合宿主植物抗性(HPR)、分子育种(如QTL定位、GWAS)、组学技术(转录组学)和转基因(如CRISPR/Cas9)等多维手段,结合精准农业和IPM(综合害虫管理)策略,构建可持续抗虫体系。文中强调 trichome(表皮毛)密度、次生代谢物(如gossypol)等关键抗性靶点,为棉花抗虫育种提供新思路。

广告
   X   

背景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作为全球纺织业核心原料,年经济规模达6000亿美元。然而,Bt棉花的广泛种植虽有效控制了鳞翅目害虫,却导致刺吸式害虫(如粉虱、蚜虫、叶蝉)种群激增,造成40%-60%的纤维减产。这类害虫不仅直接吸食汁液,还传播棉花曲叶病毒(CLCuV),引发毁灭性病害。

刺吸式害虫的崛起

Bt棉花时代下,次要害虫如烟粉虱(Bemisia tabaci)、棉蚜(Aphis gossypii)等升级为主要威胁。2015年印度北部粉虱大暴发导致单产从573 kg·hm-2
骤降至197 kg·hm-2
。叶蝉(Amrasca biguttula)则通过"hopper burn"症状(叶片卷曲褐变)导致25%-45%产量损失。

抗性机制解析

棉花通过形态与生化双重屏障抵御害虫:

  1. 形态抗性:高密度表皮毛(trichome)、增厚的栅栏组织(图2)阻碍害虫移动。抗性品种KC 3的韧皮部距下表皮距离显著大于感病品种CO 17。
  2. 生化抗性:棉酚(gossypol)、单宁等次生代谢物干扰害虫代谢。Vat-like NBS-LRR基因家族被鉴定为蚜虫抗性关键调控因子。

育种技术革新

  • 传统育种:利用野生棉种(如G. arboreum)的抗性基因,但周期长达10-15年。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定位到4个蚜虫抗性QTL(如qRA-D04.1解释27%表型变异)。
  • 基因组选择(GS):通过176个SNP预测相对蚜虫繁殖指数(RAPI),发现GhMPK3等关键基因。
  • 基因编辑:CRISPR/Cas9系统改造phloem-specific启动子,实现韧皮部靶向抗虫表达。

综合管理策略

  • 生物防治:利用草蛉(Chrysoperla spp.)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控制粉虱。
  • 精准农业:无人机变量施药(VRS)减少农药用量。
  • 气候智能型IPM:基于GIS的害虫预测模型优化防治时机。

未来方向

组学技术(如空间转录组、iTRAQ蛋白质组)与机器学习结合,将加速抗性基因挖掘。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如胚挽救技术)是野生种质利用的关键瓶颈。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