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结直肠癌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风险因素与治疗管理:临床管理的关键视角

时间:2025年6月15日
来源:Gut Pathogens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结直肠癌(CRC)患者中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如肠道菌群失调、化疗、抗生素使用)及治疗策略(包括粪菌移植/FMT和窄谱抗生素),强调了微生物组干预在平衡疗效与减少复发中的重要性。

广告
   X   

背景

结直肠癌(CRC)作为全球第三大高发恶性肿瘤,其治疗过程中常伴随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并发症。研究表明,CRC患者CDI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癌症人群,主要归因于肠道菌群失衡、手术创伤及化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CDI的病理机制

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通过分泌毒素TcdA/TcdB破坏肠上皮屏障,激活Wnt/β-catenin和NF-κB通路,不仅加剧炎症反应,还可能促进肿瘤进展。超毒力菌株产生的二元毒素(CDT)进一步加重感染 severity。

风险因素分析

  1. 肠道菌群失调:CRC患者肠道中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减少,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富集,为CDI孢子萌发创造条件。
  2. 化疗影响:5-氟尿嘧啶(5-Fu)等药物导致黏膜炎,降低微生物多样性,使CDI风险提升5.7倍。
  3. 抗生素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扰乱胆汁酸代谢,抑制次级胆汁酸(如脱氧胆酸/DCA)生成,促进CDI定植。

临床管理策略

  • 诊断优化:推荐联合检测算法(如GDH+NAATs)以提高准确性。
  • 靶向治疗:非达霉素(fidaxomicin)较万古霉素更显著降低复发率(11-15% vs 23-25%),且对菌群破坏较小。
  • 微生物干预:FMT在复发CDI(rCDI)中治愈率达90%,但需警惕致癌性pks+
    大肠杆菌的潜在风险。

未来方向

需大规模临床验证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在CRC患者中的安全性,并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与CDI的交互作用。微生物组-代谢物-免疫轴的研究将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靶点。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