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针对农业径流中持久性抗菌剂三氯卡班(TCC)污染问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生物炭(BC)与微生物(FC/IC)协同强化的生物滞留排水系统。研究发现,游离微生物(FC)和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IC)分别实现83%和62%的TCC去除率,系统长期运行中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EPS吸附及形态适应等机制发挥作用,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农业领域的资源化利用,个人护理品中的抗菌剂三氯卡班(Triclocarban, TCC)通过污泥施肥进入农田生态系统,成为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新型污染物。这种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的化合物在土壤中检出浓度高达1.5 mg/kg,地表水中达5.6 ng/L,其引发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风险尤为严峻。传统生态排水沟因植物过度生长导致排水能力受限,而单纯生物炭吸附系统对TCC的去除率仅20%,难以满足治理需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孔敬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创新成果,首次将工业木醋液衍生的生物炭(BC)与活性污泥驯化微生物相结合,构建了生物滞留排水系统。研究采用800℃热解制备的桉木生物炭,通过批次实验和长期运行测试,结合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揭示了BC-FC-IC三元体系对TCC的协同去除机制。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工业级生物炭制备与表征;2)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TCC胁迫驯化;3) 生物炭固定化细胞(IC)技术;4)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群落分析;5) 胞外聚合物(EPS)提取与组分鉴定。
主要研究结果
批次实验效能对比
游离微生物(FC)展现最高TCC去除率(83%),显著优于生物炭固定化细胞(IC,62%)和单纯生物炭(58%)。微生物通过细胞收缩和鞭毛形成等形态改变适应TCC毒性。
长期系统运行表现
IC与FC在动态系统中去除效率趋近(33-35%),而单独BC仅20%。微生物分泌的EPS通过吸附作用贡献了15%的TCC去除,与生物降解形成互补机制。
微生物群落演变
高通量测序显示Comamonas和Alcaligenes是潜在TCC降解菌,其相对丰度与去除效率呈正相关。Azospira和Flavobacterium则主导EPS生产,构建生物保护屏障。
多重去除机制解析
生物炭通过π-π作用和孔隙吸附捕获TCC分子,而固定化微生物则利用其膜转运蛋白加速污染物胞内代谢。EPS中的蛋白质组分对TCC的亲和力是多糖的2.3倍。
研究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证实生物炭-微生物协同系统可突破传统排水沟的技术瓶颈:1) 生物炭作为微生物载体和吸附剂双重功能材料,使系统寿命延长3倍;2) 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分区(降解菌-EPS生产菌)形成高效代谢网络;3) 系统对实际农业径流中TCC的去除成本较活性炭工艺降低68%。
这项成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可推广的绿色技术方案,其创新性体现在:首次将工业废弃物(木醋渣)转化为功能性材料,开发了"以废治污"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解析微生物适应机制,为抗性基因传播控制提供新思路。研究团队建议下一步开展200米示范工程验证规模效应,并探索该系统对其它新兴污染物的广谱去除能力。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