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学专业大学生心理求助自我污名的影响因素:自杀素养、自杀污名及其他预测因子的作用

时间:2025年7月13日
来源:BMC Psychology

编辑推荐:

为解决健康科学专业大学生心理求助自我污名(SSOSH)的影响机制问题,土耳其穆拉 Sitki Kocman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了自杀素养(LOSS)、自杀污名(SOSS)及人口学因素对SSOSH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性别、求助偏好、生活满意度及自杀相关知识维度共同解释15.5%的变异,为针对性干预降低心理求助障碍提供了实证依据。

广告
   X   

在全球每年约72.6万人死于自杀的严峻背景下,15-29岁群体成为自杀第三大高危人群,而健康科学专业大学生因学业压力、临床实践暴露等独特风险因素更需关注。然而,心理求助自我污名(Self-Stigma of Seeking Help, SSOSH)如同无形的枷锁,阻碍着这一群体获取专业支持。土耳其作为自杀率4.76/10万的中低收入国家,其文化中"男性应独立坚强"的性别规范与对自杀的污名化认知,进一步加剧了求助障碍。穆拉 Sitki Kocman大学(Muğla Sıtkı Koçman University)精神病护理学系的Cansu Güler团队在《BMC Psych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自杀素养(Literacy of Suicide Scale, LOSS)与自杀污名(Stigma of Suicide Scale, SOSS)如何交织影响健康科学专业学生的求助态度。

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通过参与者信息表、LOSS量表(含症状识别、病因认知、风险因素、治疗预防4维度)、SOSS量表(污名化、孤立/抑郁归因、美化正常化3维度)及SSOSH量表,对1365名土耳其西部某公立大学健康科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数据分析结合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

性别差异揭示文化烙印
男性SSOSH得分显著高于女性(25.59±7.18 vs 21.61±6.08,p<0.001),效应量d=-0.62印证了土耳其社会"男性不应示弱"的性别规范对求助态度的深刻影响。医学与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比语言治疗专业表现出更高污名(η2=0.03),凸显专业文化差异。

自杀史群体的双重困境
近30%参与者有过自杀意念,其中过去一周有自杀意念者SSOSH得分最高(26.51±9.14)。令人担忧的是,仅13.6%选择向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求助,36.3%选择独自承受。回归分析显示,近期自杀意念能独立预测SSOSH(β=-0.085,p=0.003),表明当前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最可能因自我污名放弃求助。

自杀知识的矛盾效应
尽管整体自杀素养(LOSS总分11.17/27)偏低,但症状识别知识反而增加SSOSH(β=0.057),而治疗预防知识降低SSOSH(β=-0.069)。这表明单纯提高风险识别可能引发恐惧,而强调治疗有效性才能促进积极态度。SOSS量表中,污名化(β=0.128)与美化正常化(β=0.098)维度正向预测SSOSH,孤立/抑郁归因则呈负相关(β=-0.084),印证了将自杀归因于可治疗疾病能减轻自我污名。

生活满意度的保护作用
自评生活满意度(5.40/10)是SSOSH的独立负向预测因子(β=-0.085),为通过提升主观幸福感干预求助态度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变量仅解释15.5%变异(R2=0.155),提示需探索文化适应压力、宗教观念等未测量因素。

该研究突破性地揭示了健康科学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医疗提供者,自身却面临"知而不行"的求助困境。针对土耳其文化背景提出的"性别敏感干预"策略——如通过课程重构挑战"男性气质"规范、在临床培训中融入自杀治疗案例教学、建立匿名咨询平台等,对全球医学院校心理健康促进具有示范意义。特别是发现治疗预防知识比风险教育更能减少自我污名,为自杀预防宣传提供了精准优化方向。未来研究可纵向追踪课程改革对SSOSH的影响,并开发针对美化自杀态度的认知干预模块。

(注:全文严格依据原文数据,所有统计值保留原文报告格式,专业术语首次出现标注英文缩写,机构名称按国内惯例翻译,作者名保留原文特殊字符。)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