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清D-二聚体水平预测晚期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对cemiplimab治疗反应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5年7月17日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晚期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缺乏PD-1抑制剂疗效预测标志物的临床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45例接受cemiplimab治疗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反应关系,首次证实基线D-二聚体升高(>0.91 mg/l FEU)可独立预测更短的疾病进展时间(HR 3.46)和更低的疾病控制率(OR 0.13),为临床决策提供了简便的实验室预测指标。

广告
   X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作为全球第二高发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正持续攀升。尽管早期患者可通过手术获得治愈,但约5%会进展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2018年问世的PD-1抑制剂cemiplimab虽将客观缓解率提升至47%,但仍有半数患者无法获益——这种"治疗盲盒"现象凸显出预测标志物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凝血系统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存在复杂交互:从黑色素瘤中von Willebrand因子的预后价值,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都暗示着凝血标志物可能成为破解免疫治疗响应之谜的新钥匙。

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凝血系统的关键指标——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终产物,这个实验室常规检测指标已在胃癌、胰腺癌等实体瘤中显示出预后价值,但在cSCC领域仍是空白。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对2019-2024年间45例III-IV期cSCC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基线及治疗期间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反应的相关性,试图为临床实践找到经济高效的预测工具。

研究采用多维度技术方法:通过Innovance D-Dimer检测平台定量血清标志物;运用Kaplan-Meier法和最优截断值分析评估时间至进展(TTP);采用单/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疾病控制率(DCR)和总体缓解率(ORR)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混合效应模型(REML)追踪治疗期间标志物动态变化。所有统计均通过R 4.4.2完成,严格校正心血管疾病、抗凝药物等混杂因素。

【患者特征】

队列包含8例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9例疾病稳定(SD)和20例进展(PD)患者。值得注意的是,78%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但各组间抗凝药物使用比例均衡(47%-58%),且治疗期间未发生血栓事件,有效排除了主要干扰因素。

【基线D-二聚体的预测价值】

通过最优截断值分析确定0.91 mg/l FEU为最佳判别阈值:

• TTP分析显示基线高水平组疾病进展风险增加3.46倍

• 多因素分析证实其独立预测更低DCR(OR 0.13)和ORR(OR 0.06)

• 正常水平组DCR达72.4%,显著高于升高组的25%

【治疗期间动态监测】

尽管基线水平具有预测价值,但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的D-二聚体变化:

• 无法显著区分疾病控制组与进展组(p>0.2)

• 混合效应模型显示时间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8652)

【机制探讨】

研究者提出"凝血-免疫轴"假说解释现象:肿瘤细胞可能通过激活内皮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形成促凝微环境,而纤维蛋白沉积和vWF释放可能通过调节血小板-白细胞-补体系统网络抑制PD-1抑制剂疗效。这与黑色素瘤中抗Xa因子药物改善预后的报道形成机制呼应。

这项研究首次在cSCC领域确立了D-二聚体的预测价值,其临床意义在于:

  1. 为cemiplimab治疗筛选提供0.91 mg/l FEU的实用临界值

  2. 证实常规凝血指标可独立于LDH等传统标志物预测疗效

  3. 提示抗凝治疗可能成为改善免疫治疗响应的潜在策略

未来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这一发现,并深入探索D-二聚体升高背后的肿瘤生物学机制。正如通讯作者Christoffer Gebhardt强调的:"这项‘将实验室常规检测重新赋能’的研究,可能帮助临床医生在治疗前就识别出潜在获益患者,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经济毒性和时间成本。"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