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驱动特异性离子效应对重金属共污染水体中纳米塑料聚集的分子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7月26日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编辑推荐:

针对纳米塑料(PNs)与重金属(Pb2+/Cu2+/Cd2+/Zn2+)共污染水体的界面作用机制不明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定量分析临界凝聚浓度(CCC)和FTIR/XPS表征,首次揭示PNs表面强电场(-1.23×108 V/m)诱导的极化增强诱导力(PEIF)和极化共价键(PICB)贡献超41%的聚集效应,为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提供理论突破。

广告
   X   

随着全球塑料年产量突破3.48亿吨,环境中降解产生的纳米塑料(<1μm)与工业排放的重金属形成"复合污染体",在湖泊等水体中浓度可达微塑料的1014倍。这类复合污染物通过极化共价键(PICB)等作用形成稳定聚集体,传统DLVO理论无法解释其特异性离子效应——例如Pb2+的聚集能力竟是Zn2+的10倍(CCC值1.6 vs 16.6 mM)。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研究,首次量化了纳米塑料表面-1.23×108 V/m强电场对重金属聚集行为的调控机制。

研究采用动态光散射(DLS)和zeta电位分析测定195 nm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Ns)的聚集动力学,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界面相互作用能。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解析化学键合特征,建立电场强度与离子效应的定量关系模型。

关键发现

  1. 特异性离子效应量化:发现重金属诱导PNs聚集能力排序为Pb2+(1.6mM) > Cu2+(4.6mM) > Cd2+(13.9mM) > Zn2+(16.6mM),ΔH值证实该效应随电场增强而放大。
  2. 电场作用机制:DFT计算显示PNs表面电场使重金属d轨道发生不对称杂化,产生极化增强诱导力(PEIF)和O-金属极化共价键(PICB),贡献41%聚集能。
  3. 界面化学验证:XPS在532.1eV处检出金属-O键特征峰,FTIR显示羧基对称振动峰红移12cm-1,直接证实电场依赖的化学键重构。

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胶体稳定性的认知框架,首次建立电场-重金属电子构型-聚集行为的定量关系模型。不仅为预测纳米塑料环境归趋提供新参数,更启示通过调控界面电场强度可实现多污染物的选择性分离,对流域复合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论文通讯作者Tang Ying强调,该机制可推广至其他带电纳米颗粒体系,为发展"电场响应型"环境修复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