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礁深潟湖区或成造礁石珊瑚(Acroporidae)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避难所

时间:2025年7月31日
来源:Marine Ecology

编辑推荐:

来自南海斯普拉特利群岛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艾莉森环礁的珊瑚群落调查发现,该环礁20-25米深潟湖区存在以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为主导的高覆盖率(51.4±14.3%)珊瑚群落,其生物量是浅水区的两倍,且已稳定维持三十年。研究表明具有强烈水体交换的开敞型环礁深潟湖可能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造礁珊瑚提供关键避难所。

广告
   X   

在南海斯普拉特利群岛南部的艾莉森环礁,2022年7月的珊瑚调查揭示了令人振奋的发现。这片远离人烟的环礁深潟湖区(20-25米)隐藏着一个以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为主导的珊瑚王国,平均覆盖率高达51.4±14.3%,宛如海底的"诺亚方舟"。

调查共记录到46属石珊瑚(Scleractinia),包括苍珊瑚(Heliopora spp.)、笙珊瑚(Tubipora sp.)两种八放珊瑚,以及板叶千孔虫(Millepora platyphylla)和枝状千孔虫(M. cf. dichotoma)两种水螅珊瑚。与生机勃勃的深水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浅水区(2-5米)珊瑚覆盖率仅为深水区的一半,而珊瑚碎屑比例却是深水区的五倍,显示出典型的珊瑚礁退化特征。

在深潟湖区观察到的34属珊瑚中,6个属的14个物种构成了群落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0个优势种都来自对环境变化敏感的鹿角珊瑚科,包括鹿角珊瑚(Acropora)、蔷薇珊瑚(Montipora)、同孔珊瑚(Isopora)和杯孔珊瑚(Anacropora)。这种独特的群落组成明显区别于同深度的前礁区。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以温度敏感型珊瑚为主的群落已稳定存在至少三十年。科学家推测,这种奇迹般的保存得益于开放型环礁深潟湖独特的水文特征——强烈的水体交换带来充足养分,而有限的人类活动则减少了干扰。在全球变暖导致珊瑚大规模白化的今天,这类特殊生境或将成为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最后堡垒。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