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Takotsubo综合征:病理生理学见解与患者护理创新

时间:2025年10月5日
来源: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探讨Takotsubo综合征(TTS)的临床特征与病理机制,重点解析儿茶酚胺激增(Catecholamine surge)和交感神经过度激活(Sympathetic hyperactivation)的核心作用,呼吁建立基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的标准化诊疗方案。

广告
   X   

历史背景与临床特征
Takotsubo综合征(TTS)又称心碎综合征,于1990年代首次在日本被报道。其临床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伴有一过性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症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度相似,但并无冠状动脉阻塞证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TTS占疑似ACS病例的2-3%,且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该病通常由强烈情绪或躯体应激因素触发,是心脏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范例。
病理生理学机制
当前关于TTS的病理机制假说主要集中于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脏毒性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在应激状态下,大量释放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心肌顿抑以及直接的心肌细胞损伤,尤其是左心室心尖区域易出现特征性的“球囊样”改变。尽管研究已确认儿茶酚胺 surge 在TTS发生中的核心地位,其具体分子通路与下游效应机制仍不明确,尚需进一步探索遗传易感性、雌激素信号和细胞内钙调控等因素的参与。
诊断标准与临床挑战
目前TTS的诊断主要依据 Mayo Clinic 标准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工作组提出的标准,包括一过性室壁运动异常、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新发心电图异常或肌钙蛋白升高以及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TTS与ACS的鉴别仍具挑战性,尤其在急性期。此外,由于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管理多以支持性和对症治疗为主。
未来研究方向与临床意义
本文呼吁开展更多基础与临床研究以阐明TTS的精确机制,并推动循证管理策略的制定。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开发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探索交感神经调控疗法、研究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建立TTS专属临床登记系统以实现更佳的患者分层和个体化治疗。
TTS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模型,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心-脑轴”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急性应激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提供了重要视角。其研究进展将直接影响心血管医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心理心脏病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