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同一健康框架下的病毒出现与大流行防范

时间:2025年10月5日
来源: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探讨了病毒跨物种传播(Spillover)的驱动因素及应对策略,强调通过整合气候变迁、生态变化等数据构建风险导向的同一健康(One Health)预警监测体系,并倡导利用创新诊断与病毒表征工具强化人类-动物界面的协同防控。

广告
   X   

病毒出现的驱动机制
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全球人口流动性的提升,正显著改变着人类、动物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新发传染病(EID)出现的核心驱动力。例如,气候变暖可导致病媒生物分布范围扩大,而森林砍伐和农业扩张则迫使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区域产生更密切的交集,从而增加人畜共患病原体(如病毒)的跨物种传播风险。
同一健康(One Health)框架的整合
同一健康(One Health)策略强调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及生态系统健康三者间的密切联系,是应对复杂传染病威胁的重要理念。该框架主张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流行病学、病毒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多领域数据,以实现对疾病溢出热点区域的早期识别与风险预测。例如,通过监测野生动物迁徙、环境变化以及人类行为模式,可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为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创新
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如宏基因组测序和便携式测序装置)极大提升了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和速度。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快速鉴定未知病毒,还可实时追踪病毒变异与传播路径。同时,数字化监测平台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结合,使得海量生态与健康数据得以高效整合与分析,进一步强化了对潜在疫情暴发的预测能力。
风险导向的预警与防控
基于驱动因素的风险制图(Risk Mapping)可帮助识别高溢出风险区域,从而优先配置监测与防控资源。例如,在热带雨林边缘区或活禽市场周边加强哨点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如禽流感(Avian Influenza)、尼帕病毒(Nipah virus)等具有大流行潜力的病原体。此外,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国际合作网络,也是实现全球疫情快速响应的重要保障。
未来展望:迈向协同防控
尽管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已获广泛认同,其在初级预防层面的实践仍面临政策协调、资金投入与技术落地的多重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多部门协作机制创新,发展可规模化的集成监测工具,并加强中低收入地区的防疫能力建设。唯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病的威胁。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