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跨诊断预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共享风险因素

时间:2025年10月5日
来源:Neuropsychopharmac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阐述了精神疾病的跨诊断(transdiagnostic)预防模型,强调遗传、环境、神经生物学及心理因素通过维度化变异共同构成精神障碍的共享风险基础。作者整合多学科证据提出统一理论框架,指出靶向显著性网络(salience network)等神经枢纽的干预策略可阻断病理跨网络传播,为青少年阶段实施低成本、高效益的预防性干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广告
   X   

证据支持的精神障碍共享风险因素
近年来大规模遗传学研究揭示,超过90%的遗传变异具有多效性(pleiotropy),可同时增加多种精神障碍风险。对14种精神疾病的荟萃分析识别出268个多效性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多在妊娠中期开始表达并持续至成年期,主要涉及神经发育和突触功能相关基因。精神障碍的遗传风险呈现维度化分布,最新研究将其划分为神经发育障碍、强迫谱系、内化障碍、精神分裂/双相障碍和物质使用五大因子,但仍存在跨越所有障碍的共享遗传信号。
环境风险因素同样展现跨诊断特性。约50%的儿童在成年前至少经历一种不良童年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其暴露程度与精神障碍风险呈剂量依赖性增长。产前环境如营养缺乏(如荷兰饥饿冬季研究)、母体感染、毒素暴露等,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发育增加后代精神疾病风险。社会压力(如种族歧视、校园欺凌)和物理环境(空气污染、城市居住)则通过中脑边缘系统敏化和前额叶功能抑制机制促成病理改变。
神经生物学表现的跨诊断一致性
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不同精神障碍存在共同的脑结构改变。ENIGMA联盟对六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度抑郁、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荟萃分析发现,海马体和梭状回体积减少是跨诊断的显著特征。皮质厚度分析进一步揭示,跨模态联合皮层和旁边缘区域的萎缩最为明显,这些区域具有分层分化程度低、髓鞘化程度低及树突棘密度高的特性,使其更易受到遗传和环境风险的损害。
显著性网络(含背侧前扣带回皮层dACC和脑岛)被识别为关键跨诊断枢纽。多项研究证实该网络灰质减少和功能连接异常存在于六类主要精神障碍中。根据"病理传播假说",病理改变可能起源于此类高度连接的网络枢纽,随后沿连接纤维扩散至其他脑网络。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纵向数据提示病理可能从前海马体 epicenter 向连接区域扩散。
心理表现的维度化特征
心理维度研究支持HiTOP(心理病理学层次分类法)框架,识别出内化、外化和思维障碍三大症状谱系,其上存在统括性"p因子"反映一般精神病理风险。神经质(neuroticism)作为核心人格特质,与多种精神障碍存在遗传相关性(遗传度达47%)。行为抑制气质和冲动性则是早期可识别的跨诊断风险标志。
亚临床症状表现同样具有预测价值。亚临床抑郁症状可进展为焦虑症或精神病性障碍,而精神病样体验(psychotic experiences)患者发生情感障碍的风险增加3-4倍。这些症状维度与默认模式网络(DMN)和奖赏网络的功能连接改变密切相关,为早期筛查提供客观指标。
整合模型与临床转化
作者提出创新性整合模型:显著性网络作为跨诊断病理 epicenter,其功能障碍可能向内化网络(含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或思维障碍网络(含海马体和感觉皮层)传播。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传播路径和最终表型。该模型支持临床分期策略,建议对具有亚临床症状的青少年进行定期监测和分层干预。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基于神经生理指标的客观筛查工具(如神经黑色素敏感MRI),建立多阶段筛查-干预路径,以及验证针对跨诊断风险机制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如虚拟现实适应性 Resilience Training)。通过将研究焦点从传统诊断分类转向维度化风险连续体,有望显著提升精神障碍预防的精确性和实效性。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