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将临床前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选择用于确定疗效的分析方法和终点

时间:2025年10月26日
来源: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评述了抗癌治疗临床前研究中的模型选择、分析方法(Assay)和终点(Endpoint)策略,强调合理实验设计对提升研究成果临床转化成功率的重要性,为肿瘤治疗评估提供方法学指导。

广告
   X   

Abstract

癌症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将临床前发现转化为临床疾病管理的进步。在抗癌治疗的临床前研究中,模型、分析方法和终点的选择对此过程至关重要。如果模型或分析方法选择不当,或数据分析不当,临床前发现可能导致不充分的结论,从而对将实验室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本综述讨论了癌症治疗评估中常用临床前模型、分析方法和终点的优缺点。

临床前模型的选择策略

临床前研究是抗癌治疗开发的关键环节,而模型的选择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理想的肿瘤模型应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包括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和转移潜能。常用的模型包括细胞系异种移植模型(CDX)、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PDX)、基因工程小鼠模型(GEMM)以及三维类器官培养模型等。每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科学问题,权衡不同模型的通量、成本、可重复性以及临床相关性。

分析方法的技术考量

分析方法(Assay)是量化治疗效应的核心技术手段。在体外实验中,细胞活力检测(如MTT、CCK-8)、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与凋亡分析是评估药物直接效应的常用方法。在体内研究中,肿瘤体积测量(采用游标卡尺或活体成像技术)是基础指标,而更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如生物发光成像、荧光成像)能够实现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动态、无创监测。选择分析方法时,需充分考虑其灵敏度、特异性、可重复性,以及与临床终点的关联性。

疗效终点的科学定义

终点(Endpoint)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实验结论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前研究中,常见的疗效终点包括肿瘤体积抑制率(TGI)、肿瘤生长延迟(T-Cmax)、无进展生存期(PFS)替代终点以及总生存期(OS)的替代指标。此外,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和分子病理学反应等终点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药效学信息。需要强调的是,终点设置必须与临床研究的设计相衔接,避免使用与临床获益无关的替代指标,从而提高转化成功的可能性。

数据解读与转化挑战

数据的恰当分析和解读是避免得出错误结论的关键。统计方法的选择需考虑数据特性(如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和实验设计(如随机化、盲法)。常见的误区包括过度依赖单一时间点的数据、忽视动物个体差异、以及将统计学显著性等同于生物学重要性。此外,实验结果的报告应全面、透明,包括阴性结果和实验的局限性,这对于后续的meta分析和研究重复至关重要。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抗癌治疗临床前研究的成功转化依赖于模型、分析方法和终点这三大支柱的协同优化。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开发更具临床预测价值的新型模型系统,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分析流程,并定义与临床结局高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终点指标。通过系统优化临床前研究策略,有望加速高效低毒抗癌药物的研发进程,最终造福患者。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