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PHO ALL2008方案强化化疗改善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次缓解期生存结局的研究

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来源:Leukemia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R-ALL)患者首次缓解期生存率低的临床难题,通过NOPHO ALL2008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估强化化疗方案疗效。结果显示314例HR-ALL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达64%,总体生存率(OS)70%,首次实现将KMT2A重排和低二倍体等传统高危亚组的EFS提升至74%和67%。该方案通过动态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精准分层,为高危ALL治疗策略优化提供重要循证依据。

广告
   X   

在儿童和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领域,尽管近年来整体生存率已获得显著提升,但高危(HR)患者群体的预后改善仍面临严峻挑战。既往研究显示,这类患者的五年无事件生存率(EFS)长期徘徊在50.1%-75.3%之间,特别是对于存在特定高危遗传学特征或治疗早期反应不佳的患者,其生存结局更是不容乐观。这种治疗瓶颈促使北欧儿科血液学肿瘤学组(NOPHO)设计了ALL2008研究方案,旨在探索强化化疗策略是否能够将高危ALL患者的EFS提升至60%以上。
为验证这一设想,研究团队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年龄1-45岁、符合高危标准的ALL患者。高危标准包括:KMT2A重排(KMT2A-r)或低二倍体(<45条染色体/DNA指数<0.85)等遗传学特征;T细胞ALL(T-ALL)和/或诊断时白细胞计数(WBC)≥100×109/l且第15天骨髓原始细胞>25%,或第29天(诱导治疗结束,EOI)微小残留病(MRD)≥0.1%;EOI时MRD≥5%;以及第79天(巩固治疗结束,EOC)MRD≥0.1%的标准/中危组患者。治疗方案根据免疫表型和WBC水平差异化使用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三药诱导,随后按风险分层进行化疗。
研究结果显示,在1719例入组患者中,314例(18%)被分配至高危组,中位年龄11.9岁显著高于整体队列的5.5岁。经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两周截尾处理后,5年EFS和OS分别达到64%(95%CI:57%-70%)和70%(95%CI:64%-76%),累积复发率(RR)为24%。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亚组分析揭示:B细胞前体ALL(BCP-ALL)患者EFS为68%,显著优于T-ALL的59%(p=0.05);而基于高危遗传特征分层的患者(KMT2A-r和低二倍体)EFS达74%,明显优于因治疗反应不佳分层患者的58%。
技术方法方面,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BCP-ALL)和聚合酶链反应(PCR,T-ALL)进行MRD动态监测,通过多变量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并建立来自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8个国家19个中心的314例患者队列进行疗效评估。
治疗反应与MRD清除动态:诱导治疗结束后66%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经A1、B1、C1模块序贯治疗后,MRD<0.1%的患者比例从71%逐步提升至92%。值得注意的是,第15天因M3骨髓中断诱导治疗直接转入模块治疗的52例患者,虽EFS仅50%,但其中24例保持长期缓解。
遗传亚组深度解析:54例KMT2A-r患者表现出优异的生存结局(EFS 76%,RR 16%),尤其诊断时WBC<100×109/l且EOI MRD<0.1%的亚组实现零复发。19例低二倍体患者EFS与OS均为67%,但不良事件以治疗相关死亡率(DCR1)和第二恶性肿瘤(SMN)为主,提示治疗毒性而非疾病进展是主要风险。
预后因素量化评估:多因素分析确认高龄(≥18岁,HR=2.33)和高WBC(倍增时HR=1.18)是独立危险因素。成人患者EFS仅53%,显著低于0-8.99岁(67%)和9-17.99岁(68%)儿童青少年组。
该研究突破性证实,基于MRD的动态风险分层策略能精准识别真正需要强化治疗的人群,使高危组患者比例从历史数据显著降低至18%。对于传统认知中预后极差的KMT2A-r和低二倍体ALL,采用ALL2008方案化疗即可获得理想疗效,避免了过度使用HSCT带来的风险。研究者强调,低二倍体患者的主要挑战在于治疗毒性管理而非疾病侵袭性,这为后续治疗减毒优化提供了方向。这些发现直接影响了正在进行的全欧ALLTogether试验设计,并将为新型免疫疗法在高危ALL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