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树突状细胞创新基因工程与药物递送系统

时间:2025年11月3日
来源: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阐述了肿瘤微环境(TME)诱导树突状细胞(DC)功能失调的机制,并重点探讨了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以及脂质纳米粒(LNP)、外泌体等靶向递送系统对DC进行工程化改造的最新进展。文章强调了通过调控关键靶点(如PD-L1、CCR7、cGAS/STING通路)和采用纳米载体策略,有望克服TME的免疫抑制,从而增强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为下一代DC疫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方向。

广告
   X   

DC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在连接先天性与适应性免疫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通过交叉呈递(cross-presentation)、MHC II类限制性抗原呈递、交叉修饰(cross-dressing)和抗原转移等关键功能,激活CD4+ T辅助细胞和CD8+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从而启动抗肿瘤免疫反应。传统的DC疫苗基于体外操作,例如将单核细胞来源的DC(moDC)负载肿瘤相关抗原(TAAs)后回输,但其面临交叉呈递效率低、淋巴结归巢能力差以及TME诱导的功能衰竭等挑战。下一代DC疫苗,如基于生物材料的疫苗、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诱导疫苗、mRNA脉冲DC疫苗和DC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DCsEVs)疫苗,旨在通过原位激活内源性DC或利用工程化囊泡来克服这些局限性。
TME诱导的DC功能障碍
复杂的肿瘤微环境通过多种机制导致DC功能失调。在代谢重编程方面,TME中的缺氧、乳酸堆积和营养剥夺迫使DC从氧化磷酸化(OXPHOS)转向糖酵解,并伴随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脂质过氧化产物(如4HNE)积累和内质网(ER)应激,进而通过IRE1α-XBP1轴抑制抗原加工和呈递。此外,TME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的上调耗竭色氨酸,产生犬尿氨酸,抑制T细胞功能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
在抗免疫反应方面,TME通过多种途径抑制DC的交叉呈递能力、迁移能力以及cGAS/STING信号通路。例如,肿瘤源性氧化固醇通过激活肝X受体α(LxRα)转录抑制CCR7表达,阻碍DC向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迁移。TIM3竞争性结合HMGB1以及CD47-SIRPα相互作用分别抑制了胞外肿瘤DNA的感知和吞噬体中介导cGAS/STING激活的线粒体DNA(mtDNA)降解。
在免疫抑制方面,TME通过积累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和Treg等抑制性细胞,分泌IL-10、TGF-β等细胞因子,并诱导DC上PD-L1、VISTA等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上调,共同导致DC功能耗竭和T细胞活化受损。
用于DC工程的基因编辑策略
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Cas9,为精准调控DC功能提供了强大工具。
  •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该技术可实现高效的基因敲除(KO)和敲入(KI)。例如,敲除PD-L1可解除其对T细胞的抑制;敲入CD40L、OX40L等共刺激分子可增强T细胞活化;上调CCR7可改善DC迁移;而敲除YTHDF1或过表达WDFY4则被证明能增强交叉呈递。此外,基于dCas9的CRISPR激活(CRISPRa)系统可不改变DNA而实现内源基因(如CXCL9/10)的特异性上调。
  • TALEN介导的基因编辑:虽然应用相对较少,但TALEN以其高特异性和低脱靶效应在特定场景下具有价值,例如用于产生通用型DC。
  • 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编辑:慢病毒载体(LV)和腺相关病毒(AAV)等可用于在DC或其前体细胞中稳定表达特定基因,如细胞因子(GM-CSF, FLT3L)或转录因子(BATF3, IRF8, PU.1),以诱导其向特定功能亚群(如cDC1)分化。
用于DC靶向的纳米技术与递送系统
纳米载体是实现基因编辑工具和免疫调节剂靶向递送至DC的关键。
  • 脂质纳米粒(LNP):LNP是递送mRNA(如编码STING激动剂uniSTING的mRNA)的有效平台。空载LNP(eLNP)本身也具有佐剂效应,可通过STING/TBK1/IRF7通路激活DC。
  • 无机纳米颗粒: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可通过调节胞内钙离子([Ca2+]int)水平促进DC成熟。金属纳米颗粒(如含Mn2+、Zn2+的颗粒)可协同STING激动剂增强I型干扰素(IFN-I)产生。金纳米颗粒(AuNPs)的大小和表面化学性质显著影响其被DC摄取和后续的免疫激活效果。
  • 受体靶向策略: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偶联特异性抗体或配体(如靶向DEC-205、Clec9A、CD40、DC-SIGN),可以实现对特定DC亚群(如cDC1)的精准靶向,增强抗原摄取和交叉呈递。
  • 细胞外囊泡(EVs):尤其是外泌体,作为天然的内源性递送载体,具有低免疫原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工程化改造(如表面展示靶向配体、装载CRISPR/Cas9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细胞因子mRNA或免疫调节miRNA),外泌体可成为DC编程的有力工具。
  • CRISPR/Cas9系统的纳米递送:阳离子脂质辅助纳米粒(CLAN, BLAN)等系统已被开发用于共同递送Cas9 mRNA/sgRNA至DC,成功实现了体内特定基因(如PD-L1, CD40)的编辑,从而调节DC功能。
未来展望与临床转化
未来的研究重点包括:利用CRISPR筛选技术鉴定新的DC免疫刺激靶点;通过多重基因编辑同时增强DC的活化、迁移并削弱免疫抑制信号;探索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功能更强的DC亚群(如cDC1)的方法;以及优化纳米载体的靶向性、生物分布和安全性。临床转化方面,除了改进现有的自体moDC疫苗外,旨在增加肿瘤内cDC1数量的策略(如使用FLT3L)、CD40激动剂的应用,以及结合纳米载体(如RNA-lipoplex)的体内DC靶向疗法,均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将DC靶向策略与精确的基因编辑方法相结合,作为精准纳米医学的一部分,有望引领下一代癌症免疫治疗的发展。
综上所述,整合DC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免疫学和纳米医学的跨学科方法,通过先进的基因工程和靶向递送技术对DC进行精准调控,是克服当前癌症免疫治疗瓶颈、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