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免疫微环境研究揭示,通过高维成像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原发及4例复发cSCC,发现皮肤驻留巨噬细胞(CD206+、HLA-DR+)与树突状细胞(DC-LAMP+)与T细胞(调节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集群分布差异,后者在无复发患者中更显著,提示免疫活性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T细胞互作可能是预后生物标志物。
目前的组织病理学分类方法无法可靠地区分具有复发风险的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与肿瘤无复发风险的患者。这凸显了在原发性肿瘤切除过程中需要利用分子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分层的必要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高维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和包含39种抗体的检测面板,来分析20例临床结局不同的原发性cSCC患者、4例复发性cSCC患者及其肿瘤周围皮肤的免疫特征。通过对47张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图像中的单细胞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我们识别出12种能够区分原发性cSCC与肿瘤周围皮肤的免疫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CD8+ T淋巴细胞以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肿瘤的主要免疫成分,而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驻留巨噬细胞则构成了肿瘤周围皮肤的免疫特征。皮肤驻留巨噬细胞的特征表现为表达CD206、CD11c和HLA-DR蛋白,同时不表达CD14蛋白。这些细胞在无复发风险的患者的肿瘤中浸润更为显著。我们发现这类巨噬细胞亚群中增殖活跃、成熟程度高且具有细胞毒性的细胞比例更高,这与肿瘤无复发的情况相符。对新鲜肿瘤活检样本进行的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皮肤驻留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提示其在肿瘤抗原处理中可能发挥作用。此外,邻近细胞分析表明,在无复发风险的患者的原发性cSCC中,DC-LAMP+ 树突状细胞与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紧密相邻,这表明存在活跃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具有吞噬功能的皮肤驻留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组成的免疫簇是区分无复发风险的cSCC与具有复发风险的cSCC的关键特征。这些数据有望为cSCC的预后生物标志物鉴定提供指导。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