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肿瘤引流淋巴结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联合肿瘤内(IT)和颈淋巴管内灌注(CPLI)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治疗,发现IT治疗通过激活Ⅰ型干扰素信号增强抗原呈递功能,CPLI直接靶向淋巴结促进免疫应答。临床前模型显示双部位治疗显著提升肿瘤疫苗效果,临床II期试验(NCT06177964)证实其可激活复发胶质瘤患者T细胞。研究揭示了淋巴系统在病毒治疗中的调控价值。
肿瘤引流淋巴结是抗肿瘤T细胞激活的关键部位。然而,它们在癌症免疫监视和免疫治疗反应中的机制作用仍不明确。肿瘤内(IT)病毒疗法通过多方面的先天抗病毒炎症反应来产生抗肿瘤T细胞免疫。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胶质瘤引流的颈淋巴结中的I型干扰素(IFN-I)信号传导是IT病毒疗法的中介因素。通过直接针对颈淋巴结的颈淋巴管内(CPLI)病毒疗法,可以恢复IT给药后的短暂IFN-I信号传导。双部位(IT+CPLI)病毒疗法显著重塑了颈淋巴结的炎症反应,增强了树突状细胞和高内皮静脉中的病毒RNA复制及IFN-I信号传导,提高了小鼠的抗胶质瘤疗效,并且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观察到了T细胞的激活。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IT+CPLI病毒疗法的II期临床试验(NCT06177964)。这项研究表明淋巴系统可以作为病毒疗法的靶点,并证明CPLI病毒疗法具有补充脑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力。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