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e)在快速探索性生长过程中打破传统认知的细胞壁合成范式:通过同时激活DivIVA介导的极性生长(polarisome)和MreB依赖的分散壁合成(elongasome),形成独特的动态肽聚糖结构。该发现解决了细菌生长模式"非此即彼"的理论局限,为理解放线菌门形态建成提供了新视角,发表于《Nature Microbiology》。
在微生物王国里,细菌如何协调细胞生长与细胞壁合成始终是悬而未解的核心问题。传统理论认为细菌只能选择单一策略:要么像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那样通过DivIVA蛋白在细胞极区(pole)定向合成细胞壁,要么如大肠杆菌般依赖MreB蛋白沿侧壁分散插入新肽聚糖(peptidoglycan, PG)。然而,当遇到需要极速扩张的生存挑战时,某些微生物是否可能打破这种"二选一"的法则?
这个谜题在具有复杂生命周期的链霉菌中尤为突出。作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典型代表,链霉菌不仅能通过经典生命周期形成孢子,还能启动探索性生长模式(exploratory growth),其菌丝扩展速度可达常规生长的10倍以上。如此惊人的生长速率如何实现?其细胞壁结构会因此发生何种改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重塑人们对细菌形态建成的认知。
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首次揭示, Streptomyces venezuelae在探索性生长中开创性地采用了"双引擎"驱动策略。通过整合透射电镜(TEM)、荧光标记氨基酸(FDAA)示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等技术,研究人员发现:早期探索阶段依赖DivIVA介导的极性生长实现快速延伸,此时细胞壁显著变薄;随着生长进程,MreB蛋白被激活并沿菌丝侧壁定向移动,指导分散式肽聚糖合成以加固细胞壁。这种动态调节使细胞壁厚度在生长周期中变化超40%,且伴随D,D-交联(D,D-cross-links)比例升高等独特化学特征。
关键实验技术包括:透射电镜测量细胞壁厚度动态变化、荧光D-氨基酸(TAMRA-D-lysine, TDL)标记新生肽聚糖位点、HaloTag标记示踪MreB1蛋白运动轨迹、UPLC-MS解析肽聚糖组分差异,以及通过基因敲除(ΔmreB1等)验证蛋白功能。
细胞壁结构变化与探索性生长相关
通过比较酵母提取物蛋白胨(YP)培养基上不同生长阶段的菌丝,透射电镜显示探索性菌丝的细胞壁厚度呈现动态变化:5天时较经典生长模式薄20%,而11天后反增40%以上。UPLC-MS分析揭示探索阶段肽聚糖中D,D-交联增加,且出现特殊组分特征。
MreB1缺失导致探索缺陷
敲除mreB1基因的菌株在YP培养基上呈现生长迟缓、菌落皱缩表型。电镜显示突变体细胞壁始终较薄,无法实现野生型的增厚过程。肽聚糖分析显示其交联度降低且水解产物增多,表明MreB1对维持快速生长下的壁结构完整性至关重要。
侧壁合成依赖MreB1
荧光标记实验显示,野生型探索菌丝中TDL既标记极区也标记侧壁,而ΔmreB1突变体几乎无侧壁标记。通过HaloTag标记捕获到MreB1沿菌丝长轴垂直方向的运动轨迹,且与新生肽聚糖位点共定位,证实其指导分散合成的功能。
MreB在放线菌门广泛存在
系统发育分析发现mreB基因在多个非孢子形成放线菌中保守存在,且侧翼基因(mreC/D、bPBP、rodA)排列与典型伸长体(elongasome)相似。Collinsella aerofaciens等菌的FDAA标记实验证实侧壁合成在放线菌中具有普遍性。
这项研究颠覆了细菌细胞壁合成模式互斥的传统观点,揭示链霉菌通过协同使用极体(polarisome)和伸长体(elongasome)实现生长速度与结构强度的动态平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MreB在非孢子形成放线菌中的广泛存在暗示这种"双模式"生长策略可能在进化上更为古老。该发现为理解微生物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新框架,对开发针对细胞壁合成关键蛋白(如MreB或DivIVA)的新型抗菌策略具有启示意义。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