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沙粒病毒刺突糖蛋白复合体的分子结构解析及其pH依赖性膜融合调控机制

时间:2025年8月9日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通过冷冻电镜(cryo-EM)解析了胡宁病毒(JUNV)和马秋波病毒(MACV)的刺突糖蛋白复合体(GPC)预融合构象的高分辨率结构(3.0 Å和2.9 Å),揭示了稳定信号肽(SSP)和跨膜区(TM)相互作用调控pH依赖性膜融合的分子机制,为沙粒病毒疫苗设计和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关键结构基础。

广告
   X   

新世界沙粒病毒GPC的分子组织

沙粒病毒是引起美洲出血热的重要病原体,其中胡宁病毒(JUNV)和马秋波病毒(MACV)的糖蛋白复合体(GPC)由GP1、GP2和稳定信号肽(SSP)三个亚基组成,负责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和膜融合。尽管JUNV已有减毒疫苗Candid#1,但其他新世界沙粒病毒仍缺乏有效防治手段。本研究通过冷冻电镜解析了JUNV和MACV GPC的预融合构象,揭示了SSP和跨膜区(TM)的关键调控作用。

冷冻电镜结构解析

研究团队发现野生型(WT)JUNV GPC在冷冻电镜中呈现构象异质性,而SSP第33位赖氨酸突变为丙氨酸(K33ASSP)可稳定GPC的预融合状态。K33ASSP突变体结构显示,SSP的N端豆蔻酰化修饰(G2SSP)与GP2的跨膜螺旋形成疏水口袋,而K33SSP的侧链在天然构象中会破坏该口袋的稳定性。类似地,MACV GPC的K33ASSP突变体结构也展现出保守的SSP-GP2相互作用模式,但GP1三聚体顶端更为开放。

GPC三聚化与亚基互作

JUNV GPC的GP1顶端通过Y157GP1和H128GP1形成紧密的三聚体界面,而MACV GPC的GP1则缺乏此类接触。SSP的E10SSP与GP1的H67GP1以及GP2的H366GP2形成极性相互作用,而GP1的N端发夹环(F62GP1和F70GP1)嵌入GP2的疏水口袋中。这些互作在两种病毒中高度保守,但MACV GP1的C端更靠近三聚体中心轴。

跨膜区调控膜融合

JUNV疫苗株Candid#1的关键减毒位点F427IGP2(位于GP2 TM螺旋)破坏了相邻螺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如W428GP2和V431GP2),导致GPC稳定性降低。细胞-细胞融合实验证实,F427IGP2和MACV的等效突变F438IGP2均能在中性pH下触发膜融合,而K33ASSP则完全抑制融合活性。分子动力学(MD)模拟进一步显示,K33ASSP通过减少SSP和GP2 TM螺旋的波动来稳定GPC。

结构指导的医学应用

研究揭示了SSP-GP2界面是沙粒病毒膜融合抑制剂的作用靶点,而GP1顶端的三聚体接触可能成为中和抗体的新表位。此外,K33ASSP稳定的GPC构象为mRNA疫苗设计提供了理想抗原模板。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沙粒病毒膜融合的分子开关机制,也为开发广谱抗病毒药物和下一代疫苗奠定了结构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