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实中人机持续教学与学习的挑战与洞见:机器人技能泛化与用户信任研究

时间:2025年8月14日
来源: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探讨了AR环境中非专业用户与持续学习机器人系统的交互范式,提出基于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的符号学习方法,通过语义技能泛化(WordNet hierarchy)实现任务规划。研究采用增强现实(AR)和交互式任务学习(ITL)框架,验证了用户对系统的参与度(UES)、理解度(SIPAS)和信任度(THRI)的动态关联,为家庭服务机器人的长期适应性训练提供了实证依据。

广告
   X   

增强现实(AR)技术正重塑人机交互(HRI)的教学范式。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集成AR界面与机器人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的系统,允许用户通过虚拟厨房场景中的实物操作(如使用微波炉加热牛奶)直接训练机器人。系统采用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架构,将技能抽象为预条件-动作-效果三元组,并通过WordNet层级实现语义泛化——例如学会“烤面包机可使面包变脆”后,能推广至同类食品(如贝果)。

关键技术突破体现在三方面:

  1. 实时学习与反馈机制:机器人通过语音和AR标注(如“微波炉能将牛奶温度从温热升至高温”)即时反馈学习内容,并主动提问以扩展技能(如“微波炉能否加热可乐?”)。

  2. 多层级任务规划:系统结合空间关系(inside/outside)与设备状态(on/off)等属性,通过符号规划器生成可解释的执行方案。当用户请求“使披萨变热”时,机器人可能选择与演示不同的设备(如用烤箱替代微波炉)。

  3. 用户认知评估:采用标准化量表(UES、SIPAS、THRI)量化体验,发现理解度与信任度呈中度相关(ρ=0.45),且探索性强的用户(尝试更多设备演示)更有效提升机器人知识得分(Fβ=2)。

实验设计突破传统实验室限制:33名参与者在无监督环境下自由使用AR眼镜教学,16人完成二次交互。尽管AR操作识别可靠性影响部分体验(23%计划请求失败),但用户整体评价积极(UES奖励维度中位数4.0/5.0)。值得注意的是,系统暴露两大核心挑战:

  • 认知负荷平衡:多重操作指引(视频教程、AR提示等)可能增加外源性认知负荷;

  • 技术透明度不足:用户难以直观感知机器人泛化逻辑,如仅19%计划请求利用了未明确教学的技能。

研究启示指向未来方向:需开发自适应界面降低操作复杂度,并通过动态可视化(如知识图谱实时投影)增强系统可解释性。该成果为家庭场景中长期人机协作提供了关键方法论——既需保证算法层面的技能泛化能力(如基于WordNet的层级推理),更要重视用户体验维度的信任构建机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