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创新性地提出将自我决定理论(SDT)的三大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力/归属感)与PERMA幸福模型的五要素(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相结合,构建社交机器人应用于老年护理的理论框架。文章系统梳理了SDT在机器人交互中的实践证据(如Paro海豹机器人降低血压),强调通过标准化工具(PERMA-Profiler和BPN-TU量表)量化干预效果,为改善认知健康老年人的心理福祉提供了跨学科设计范式。
1 引言
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德国为例,预计到2049年将面临69万护理人员缺口。传统护理机构中老年人普遍存在活动匮乏问题,而现有辅助机器人多侧重功能型任务(如行走辅助机器人),忽视社交属性。相比之下,可负担的社交伴侣机器人(如Paro、Pepper)展现出独特优势——研究表明其能改善痴呆患者情绪、降低孤独感,但对认知健康老年人的影响机制尚未明确。当前研究存在两大局限:缺乏统一理论框架,以及过度关注缺陷补偿(如缓解孤独)而非积极心理建构。
2 理论基础
2.1 自我决定理论(SDT)
SDT的核心——基本心理需求理论揭示,满足自主性(行动自决)、胜任力(能力匹配挑战)和归属感(情感联结)是促进内在动机和福祉的关键。护理院研究中,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与老年人福祉呈正相关,其中归属感需求尤为突出。在机器人交互领域,SDT应用初现成效:儿童教育机器人提升任务投入度,成人学习场景中SDT设计的机器人使动机水平提升47%。社交机器人天然适配老年需求——按需活动设计增强自主性,个性化难度调节培养胜任力,多模态交互(触觉/语音)模拟归属感,这些特性使其优于平板电脑等非具身设备。
2.2 心理福祉模型
传统福祉理论分为享乐主义(侧重愉悦体验)和实现论(强调人生意义)。研究对比三大模型:
?
迪纳主观幸福感(SWB):通过情感平衡(PANAS量表)和生命满意度(SWLS量表)评估
?
瑞夫心理幸福感:包含自我接纳等6个实现论维度
?
塞利格曼PERMA模型:整合五要素——积极情绪(P)、投入(E)、人际关系(R)、意义(M)、成就(A)
PERMA的优势在于:
1.
兼容短期情境测量(如游戏成就感的即时评估)
2.
提供精细化设计反馈(低分维度提示优化方向)
3.
已成功应用于机器人干预研究分类(如将减轻抑郁归入"积极情绪"维度)
3 概念模型
3.1 设计内容(What)
模型划分五大应用领域:
?
日常起居:智能提醒(如服药窗台联动)
?
社交互动:多代际故事分享系统
?
心理支持:正念呼吸引导
?
认知训练:个性化记忆游戏
?
身体活动:太极拳机器人教练
典型案例包括:
?
Pepper机器人通过音乐疗法刺激痴呆患者记忆
?
NAO作为健身教练获得89%老年使用者好感度
3.2 设计方法(How)
SDT与PERMA的双重指引:
?
自主性支持:故事机器人提供分支剧情选择
?
胜任力培养:渐进式谜题+实时语音鼓励
?
归属感营造:使用姓名称呼+分享邀请功能
?
PERMA渗透:将开窗请求转化为"照顾机器人"的使命感(M维度)
3.3 效果测量
标准化工具组合:
1.
PERMA-Profiler:情境化改编(如"与机器人互动时的喜悦频率")
2.
技术使用心理需求量表(BPN-TU):专门评估人机关系中的归属感
4 未来方向
亟待开展跨领域实证研究:
?
分模块验证各维度设计准则
?
开发开源应用模板(如SDT化提醒算法)
?
建立机器人干预的PERMA效果数据库
该框架的创新性在于将发展心理学(SDT)与积极心理学(PERMA)熔铸为可操作的设计语言,为应对银发社会的心理健康挑战提供了具身化技术解决方案。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