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多组学遗传与分子图谱揭示合并症发病机制及免疫调控网络

时间:2025年8月21日
来源:Nature Medicine

编辑推荐:

这篇开创性研究通过整合1,342名HIV感染者(PLHIV)的基因组学(GWAS)、表观组学(EpicArray)、转录组学(RNA-seq)、蛋白质组学(Olink 3072)和代谢组学数据,系统绘制了多组学调控网络。研究首次发现NLRP12基因座通过调控炎症小体(inflammasome)通路影响心血管疾病(CVD)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并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揭示了LINC00173等分子对免疫应答的因果调控作用。

广告
   X   

多组学视角下的HIV感染者合并症机制

全面解析HIV感染者的分子特征

这项研究对1,342名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进行了系统性多组学分析,涵盖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五个层面。研究团队采用多组学因子分析(MOFA)方法,成功鉴定出21个潜在因子(LF),这些因子解释了1-20%的组间变异,其中LF6、LF8和LF11分别与颈动脉斑块、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显著相关。

免疫失调与合并症的分子关联

研究发现,19/21的潜在因子与IL-1β驱动的系统性炎症显著相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LF6主要包含血浆蛋白特征,在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感染者中显著升高,该因子与先天免疫激活和NF-κB通路密切相关。通过代谢组分析,研究团队发现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phate)和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等代谢物与心肌梗死风险显著相关,这些发现为HIV相关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遗传调控网络的系统性解析

研究团队绘制了全面的分子数量性状位点(QTL)图谱,共鉴定出5,962个显著QTL。其中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分析显示,HIV感染者与健康人群(GTEx数据)的遗传调控模式高度一致(R2=0.82)。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19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调控367种蛋白质的trans-pQTL热点区域。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确定了313个基因、55种蛋白质和14种代谢物与细胞因子应答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免疫调控因子的发现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173被证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其高表达与11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刺激反应(特别是IL-1Ra产生减少)存在因果关系。此外,研究首次在HIV感染者中证实了CCL2和CCL3基因座的免疫调控作用,这两个基因编码的趋化因子在HIV感染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潜伏病毒库的形成和HIV相关痴呆的发生。

NLRP12基因座的核心调控作用

研究揭示了NLRP12基因座在调控炎症小体中的核心作用。rs34436714错义变异与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而与其基因转录水平呈负相关。这种多层次的调控模式影响了单核细胞亚群分布,最终导致系统性炎症状态和颈动脉斑块形成。这一发现为理解HIV感染者的早衰现象提供了新的分子机制解释。

临床转化价值与未来方向

该研究建立的在线数据库(https://lab-li.ciim-hannover.de/apps/hiv_xqtl_atlas)为HIV感染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宝贵资源。发现的分子靶点,如NLRP12和LINC00173,为开发新型免疫调节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同时指出,未来需要更多针对不同种族和性别群体的研究,以全面理解HIV相关合并症的分子机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