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如何通过11个分子标志(如基因组不稳定、端粒缩短、表观遗传改变等)影响癌症进展,重点解析了衰老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募集、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和代谢重编程等机制,并探讨了针对老年患者的个性化免疫治疗策略(如ICIs、CAR-T)及其面临的T细胞耗竭等挑战。
免疫衰老作为年龄相关的免疫功能衰退现象,通过11个相互关联的分子特征驱动癌症发展。基因组不稳定性表现为衰老T细胞中微核(MNs)积累和转座子LINE1低甲基化,而端粒缩短(LTL)与HIV、肥胖等加速因素显著相关。表观遗传时钟(如IntrinClock)可精准预测免疫细胞衰老,其中CD8+T细胞向GZMK+亚型转化是典型特征。线粒体功能障碍通过mtDNA泄漏激活cGAS/STING通路,促发慢性炎症,而自噬缺陷(如T细胞中spermidine合成减少)加剧蛋白质稳态失衡。值得注意的是,衰老微环境通过IL-1β等因子诱导造血干细胞(HSC)髓系分化偏倚,导致淋巴细胞生成减少。
衰老的肿瘤微环境(TME)呈现独特的免疫抑制生态。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通过分泌GDF15和IL-6等SASP因子,经PI3K/MAPK通路促进肿瘤转移。衰老中性粒细胞(Naged,CXCR4hiCD62Llow)释放线粒体DNA构成促转移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而衰老巨噬细胞因TNF-α分泌减少导致抗肿瘤功能削弱。尤为关键的是,CD8+T细胞在衰老TME中分化为功能缺陷的T++TAD细胞,其细胞毒性显著降低。单细胞测序揭示,这种异常分化与NK细胞减少导致的cDC1树突细胞招募缺陷密切相关。
尽管PD-1抑制剂在老年实体瘤中显示等效疗效,但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因CD8+CD28-T细胞积累而疗效受限。临床数据显示,老年患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发生率更高(如胃肠毒性达38%),而联合IL-6R阻断可改善安全性。表观遗传干预(如HDAC抑制剂tucidinostat)通过抑制NF-κB通路逆转T细胞衰老,粪便微生物移植(FMT)则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恢复HSC淋巴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富含Bacteroides的肠道菌群型(E/AE)可增强老年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如scATAC-seq)正揭示CD8+T细胞衰老中NRF1结合减少导致的氧化磷酸化缺陷,而CD38++近期胸腺迁出细胞(RTE)可作为胸腺衰老的生物标志物。针对神经-免疫-代谢轴调控(如下丘脑-胸腺轴)和性别差异(如雄性CD8+T细胞干细胞特性减弱)的研究,将为老年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