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循环肿瘤细胞在转移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5年8月24日
来源: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癌症转移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临床转化潜力,重点解析了CTCs的异质性、转移级联(包括播散、归巢、定植和宏观转移四个阶段)及其免疫逃逸(如PD-L1/PD-1、CD47/SIRPα等免疫检查点)和耐药机制(如EMT、休眠状态),并探讨了基于CTCs的液体活检、药物敏感性测试及靶向治疗策略(如靶向TGF-β、WNT/β-catenin通路),为癌症精准诊疗提供了新视角。

广告
   X   

循环肿瘤细胞的转移级联与生物学特征

循环肿瘤细胞(CTCs)从原发肿瘤脱落后,经历播散、归巢、定植和宏观转移四个关键阶段。这一过程中,CTCs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获得迁移能力,表现为EpCAM表达下调而波形蛋白(Vimentin)等间质标志物上调。值得注意的是,混合上皮-间质(E/M)表型的CTCs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和转移潜能。归巢阶段,CTCs通过进入休眠状态(如G0期)躲避循环压力,其中骨髓微环境通过TGF-β2和BMP7等因子维持其休眠。定植阶段,CTCs表现出器官趋向性(Organotropism),例如结直肠癌CTCs倾向转移至肝脏。最终,在炎症或纤维化微环境刺激下,休眠CTCs被“唤醒”,导致宏观转移。

CTCs的标记、分离与培养技术

CTCs的鉴定依赖多种标记物:上皮标志物(如EpCAM、细胞角蛋白CK)、间质标志物(如N-钙黏蛋白)和干细胞标志物(如CD44、ALDH1)。分离技术包括基于物理特性的微流控芯片(如iFCS系统)和免疫磁珠法(如CellSearch平台)。体外培养CTCs需模拟体内微环境,如添加Wnt3a维持干细胞特性,或使用ROCK抑制剂Y-27632防止凋亡。尽管培养效率仍低(如乳腺癌CTC培养成功率约16.7%),但类器官培养和条件重编程(CR)技术为药物筛选提供了可能。

CTCs的临床应用与多组学分析

液体活检中,CTCs计数(如≥5/7.5 mL血液)可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PFS和OS显著缩短)。药物敏感性测试(DST)显示,HER2阴性CTCs可能通过表型转换抵抗治疗。多组学研究发现,CTC簇中OCT4和SOX2结合位点的低甲基化促进干细胞特性,而HLA-E:CD94/NKG2A免疫检查点帮助CTCs逃逸NK细胞杀伤。此外,CTC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CDXs)能模拟患者药物反应,如小细胞肺癌CDXs对依托泊苷的耐药性与MYC信号激活相关。

CTCs的免疫逃逸与耐药机制

CTCs通过三重策略逃避免疫监视:

  1. 1.

    免疫抑制:上调PD-L1或分泌TGF-β抑制T细胞活性;

  2. 2.

    抗原缺失:MHC-I下调或血小板传递“伪MHC-I”迷惑免疫细胞;

  3. 3.

    伪装:与巨噬细胞融合或包裹CD45+囊泡。耐药性则与EMT(如PI3K/AKT通路激活)、休眠状态(依赖p38/ERK失衡)及CTC簇形成(由Plakoglobin等黏附蛋白介导)密切相关。例如,前列腺癌CTCs通过WNT5A上调抵抗雄激素受体抑制剂。

靶向CTCs的治疗策略

目前策略包括:

  1. 1.

    抑制EMT:如抗TGF-β双抗SHR-1701在宫颈癌试验中延长生存期;

  2. 2.

    干预休眠:p38抑制剂LY2228820可唤醒CTCs但需联合化疗;

  3. 3.

    破坏CTC簇:地高辛(Na+/K+ ATP酶抑制剂)减少簇大小;

  4. 4.

    免疫治疗:靶向CD155-TIGIT或NKG2A增强NK细胞杀伤。挑战在于CTC异质性和技术瓶颈,但纳米材料与单细胞测序等进展为未来研究铺路。

全文通过整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揭示了CTCs作为“转移种子”的动态生物学特性,并展望了其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的转化前景。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