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微生物组与铁死亡在疾病中的交互作用:从机制到治疗

时间:2025年8月24日
来源: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探讨了微生物组(Microbiome)与铁死亡(Ferroptosis)在多种疾病中的交互机制,揭示了肠道菌群通过调节铁代谢(Fe2+/Fe3+)、线粒体功能(ROS)和脂质过氧化(LPO)等通路影响疾病进程,并提出了靶向该交互作用的治疗策略(如FMT、益生菌和中药),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广告
   X   

微生物组与铁死亡的跨界对话

2 铁死亡机制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细胞内铁积累、活性氧(ROS)增加和脂质过氧化(LPO)。这种死亡方式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质膜完整性丧失、细胞器肿胀等特征,与凋亡、坏死等传统死亡方式截然不同。铁代谢失衡是铁死亡的核心驱动力——通过转铁蛋白受体1(TFR1)和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MT1)摄入的铁离子(Fe2+)在细胞内催化芬顿反应,产生大量羟基自由基。线粒体作为铁死亡的主战场,其电子传递链泄漏的电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超氧化物,经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转化为过氧化氢(H2O2),进一步加剧氧化应激。

3 微生物组:人体的"隐形器官"

人体微生物组是一个包含细菌、古菌、真菌等成员的复杂生态系统,其通过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s、胆汁酸BAs)与宿主进行对话。肠道微生物组通过"肠-器官轴"(如肠-肝轴、肠-脑轴)远程调控生理过程。例如,肠肝轴依赖胆汁酸循环,肝脏合成的胆汁酸进入肠道后不仅能抑制病原菌过度生长,还能通过法尼醇X受体(FXR)维护肠屏障完整性。而肠道菌群紊乱时,脂多糖(LPS)等毒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激活库普弗细胞(KCs)中的Toll样受体4(TLR4),引发炎症风暴。

4 微生物组调控铁死亡的三大途径

4.1 铁代谢操纵

微生物通过分泌铁载体(如铜绿假单胞菌的pyoverdine)与宿主竞争铁元素。拟杆菌代谢产物脱氧胆酸(DCA)通过上调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促进DMT1表达,导致肠上皮细胞铁超载。更巧妙的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口腔病原菌分泌的丁酸盐,能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介导的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依赖性铁蛋白自噬,释放大量游离铁引发铁死亡。

4.2 线粒体功能干预

微生物代谢产物丙酸盐通过诱导线粒体损伤、分裂和线粒体自噬,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铁死亡。而来自大肠杆菌的代谢物bomidin则通过KEAP1/NRF2通路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保护牙周膜干细胞免受铁死亡侵袭。这种双向调控如同精准的"分子开关",取决于微生物的"善恶"属性。

4.3 脂质过氧化调控

具核梭杆菌通过上调GPX4增强结直肠癌(CRC)化疗耐药性,而普雷沃菌产生的丁酸盐则通过抑制转录因子3(ATF3)/SLC7A11轴耗竭GPX4,促进肺癌细胞铁死亡。更令人惊叹的是,幽门螺杆菌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能减少ACSL4表达,同时促进多不饱和醚磷脂(PUFA-ePLs)合成,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重塑了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

5 疾病治疗的跨界合作

粪菌移植(FMT)通过重建肠道菌群生态,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铁死亡水平。乳酸菌GG(LGG)通过产生SCFAs和抗氧化酶,在结肠炎模型中构建"抗氧化防线"。而中药精方颗粒则通过调控菌群-SCFAs-AMPK通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RA)的脂质氧化应激。这些创新疗法犹如"微生物工程师",正在改写疾病治疗范式。

7 展望

微生物组与铁死亡的对话为疾病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维度。未来研究需深入解析二者相互调控的时空序列,并解决人鼠种属差异的转化难题。这种跨界研究不仅需要"见微知著"的机制探索,更需要"纵横捭阖"的临床转化思维,最终实现从基础发现到临床治疗的完美跨越。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