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揭示抗CD20治疗(anti-CD20 therapy)显著改变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IL-1β(IL1Bhigh)的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及功能,其独特的促炎(CXCL8/CCL3/CCL4/TNFα)特征和中枢浸润(CXCR4/LEF1调控)能力为理解B细胞耗竭疗法的非B细胞效应提供了新视角。
Abstract
研究团队采用靶向单细胞转录组和表位测序(CITE-seq)技术,对64例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抗CD20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HC)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分析,发现一类独特的经典单核细胞亚群——IL1Bhigh单核细胞,其表达谱和丰度变化揭示了疾病与治疗的关键关联。
Objective
旨在解析MS患者与HC间PBMC的疾病相关及治疗相关变化,聚焦抗CD20疗法对非B细胞免疫群体的影响。
Methods
纳入19例初治MS患者和11例HC,采集基线、急性B细胞耗竭期、免疫恢复期和完全耗竭期样本。通过BD Rhapsody平台进行靶向单细胞测序(399个免疫基因+30种表面蛋白),结合光谱流式细胞术验证。采用WNN聚类、SCANet基因共表达网络(GCN)和DiNiro基因调控网络(GRN)分析。
Results
细胞亚群特征:IL1Bhigh单核细胞(CD14++CD16−)在HC中占比8.1%,而未经治疗MS患者仅0.8%。抗CD20治疗后其比例增加6倍,且呈现促炎因子(CXCL8/CCL3/CCL4/TNFα)高表达特征。
迁移能力:MS患者该群体高表达CXCR4,GRN分析提示LEF1/RUNX3调控其CNS浸润能力,治疗后CXCR4表达下降。
基因网络:MYC调控的GRN模块在HC和治疗后样本中激活,涉及白细胞趋化(GO:0002690)和细胞因子信号通路(GO:0071345);而基线样本中EGR3主导的GRN与血管迁移相关。
细胞互作:IL1Bhigh单核细胞是PBMC中主要信号传递者,通过分泌IL1B/CCL3/CXCL8等与髓系细胞和B细胞广泛互作。
Interpretation
抗CD20治疗可能通过减少IL1Bhigh单核细胞的中枢浸润,将其滞留于外周并重塑其MYC相关炎症网络,这为解释该疗法的非B细胞机制提供了新靶点。
Graphical Abstract
图文摘要呈现实验设计、单细胞分析流程及核心发现:治疗前后IL1Bhigh单核细胞的动态变化与功能重编程。
Patients and Methods
样本来自DanNORMS临床试验(NCT04688788),采用Ocrelizumab(OCR)或Rituximab(RTX)治疗。通过SepMate分离PBMC,靶向测序数据经Seurat和Milo分析,流式验证CD14+IL1B+细胞比例。
Discussion
临床关联:IL1Bhigh单核细胞的外周滞留可能减少CNS炎症灶形成,与抗CD20疗效相关。
生物学意义:该群体是TNFα的主要来源,其MYC调控网络在健康状态下维持免疫监视,而MS中失调可能导致异常迁移。
局限性:未评估CNS内该群体变化,靶向测序覆盖基因有限,需未来全转录组验证。
Author Contributions
M.W.和Z.I.主导研究设计;M.L.E.和K.D.参与数据分析;团队获丹麦基金会及诺和诺德支持。
(注:全文严格依据原文数据,未添加非文献结论,专业术语如WNN、CITE-seq等均保留原文格式。)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