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的最新进展

时间:2025年8月31日
来源: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总结了通用型CAR-T(UCAR-T)细胞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克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宿主抗移植物排斥(HvGR)的工程化策略,包括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碱基编辑器)和替代细胞来源(γδT细胞、iNKT细胞等)。文章详细分析了增强UCAR-T细胞功能的多方面方法,并评述了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临床试验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

广告
   X   

引言

肿瘤免疫学的进步催生了具有持久临床效益的新型免疫疗法。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在复发/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患者特异性制造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通用型CAR-T(UCAR-T)细胞源自健康异体供体,提供"即用型"解决方案,但其临床应用仍需克服GvHD和HvGR两大免疫屏障。

克服GvHD、HvGR和自相残杀的策略

GvHD防控

T细胞受体(TCR)αβ是介导GvHD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内源性TCR成为关键策略。靶向TRAC基因座比TRBC更高效,CRISPR/Cas9编辑TRAC可获得45%的敲除效率。非基因编辑方法如CYAD-211通过shRNA靶向CD3ε降低TCR/CD3复合物表达,临床数据显示良好安全性。

HvGR应对

宿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HLA-I)分子识别是HvGR的主要驱动力。敲除β2-微球蛋白(B2M)基因可防止排斥,但会触发自然杀伤(NK)细胞"缺失自我"清除机制。表达非经典HLA-E或HLA-G分子、选择性敲除HLA-A/B而保留HLA-E表达等策略可抵抗NK细胞杀伤。

自相残杀现象

在T细胞恶性肿瘤治疗中,CAR-T细胞靶向CD7可能导致自相残杀。研究表明CD7对T细胞发育和功能非必需,敲除CD7或通过CAR内化CD7蛋白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

基因编辑技术的改进

锌指核酸酶(ZFN)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核酸酶(TALEN)需要复杂的蛋白质工程,而CRISPR/Cas9系统凭借gRNA靶向识别的简便性成为主流。碱基编辑技术避免DNA双链断裂,减少染色体异常风险,BEAM-201等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多重编辑时,CRISPR诱导的染色体易位风险需特别注意。

多种细胞类型用于UCAR-T生成

γδT细胞具有HLA非依赖性识别机制,ADI-001(靶向CD20)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显示出67%客观缓解率。不变自然杀伤T(iNKT)细胞能高效归巢至肿瘤,靶向CD19的CAR-iNKT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现出色。双阴性T细胞(DNT)和病毒特异性T细胞(VST)也因其低异体反应性成为有前景的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的CAR-T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能力,3D类器官培养系统可生成功能性产品。

进一步提高疗效的策略

内在增强

4-1BB共刺激域比CD28更能促进持久性。细胞因子支持策略如表达IL-15或给予长效重组IL-7(rhIL-7-hyFc)可改善体内持久性。颗粒酶B激活的IL-18(GzB-IL18)仅在T细胞接触时激活,实现局部抗肿瘤作用。

肿瘤微环境重塑

实体瘤微环境(TME)的物理屏障和免疫抑制细胞(如TAM、MDSC)阻碍CAR-T细胞功能。表达CXCR2增强归巢,分泌基质降解酶改善浸润。B2M敲除的UCAR-T细胞表达CD47-SIRPα阻断剂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克服肿瘤异质性

双靶向CAR(如HER2/IL13Rα2)可减少抗原逃逸。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能招募旁观者T细胞。可切换CAR平台(如UniCAR)通过靶向模块实现灵活重定向,而无需重新制造细胞。

临床试验趋势

截至2024年10月,全球有169项UCAR-T临床试验,中国占44%,美国占32%。CD19仍是最主要靶点,血液肿瘤占主导地位。在实体瘤中,CTX130(靶向CD70)治疗肾细胞癌仅显示6%客观缓解率,凸显挑战。

临床策略优化

强化淋巴细胞清除(如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阿仑单抗)可促进UCAR-T扩增,但增加感染风险。鞘内给药(如MT-027治疗高级别胶质瘤)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提供新途径。多次给药和HLA配型可能改善持久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未来挑战

持久性和深度缓解不足仍是主要障碍。多重基因编辑的复杂性、染色体风险、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抗原异质性构成重大挑战。优化制造工艺、开发新型组合策略和建立HLA分型细胞库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