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熵工程增强Na3Fe0.1Mn0.2Co0.2Ni0.3V1.2(PO4)2F3@CNTs正极材料的钠离子传输与电子传导性能

时间:2025年9月1日
来源:Advanced Science

编辑推荐: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中熵工程策略,通过多金属(Fe/Mn/Co/Ni)掺杂和碳纳米管(CNTs)包覆协同优化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3V2(PO4)2F3(NVPF)的结构稳定性与电荷传输动力学。研究发现1.2R熵值下材料展现最佳性能:0.1C时放电容量达120 mAh g-1,5C循环3000次容量保持率60%,Na+扩散系数提升至≈10-10 cm2 s-1。原位XRD揭示其独特的双相反应机制,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设计提供新范式。

广告
   X   

Abstract

钠钒氟磷酸盐(NVPF)作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虽具有高能量密度(500 Wh kg-1)和稳定电压平台(3.9 V vs. Na+/Na),但其本征电子电导率低的问题制约实际应用。研究团队创新性引入中熵工程策略,开发出Na3Fe0.1Mn0.2Co0.2Ni0.3V1.2(PO4)2F3@CNTs(ME-NV1.2PF@CNTs)复合材料。通过精确调控构型熵(ΔSconfig = -R∑xilnxi),在1.2R熵值时实现最优性能,形成"结构稳定性-电荷传输"协同增强效应。

1 Introduction

面对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钠离子电池(SIBs)因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锂离子电池(LIBs)的理想替代。然而,正极材料性能瓶颈亟待突破。NASICON型NVPF虽具有由[PO4]四面体和[VO6]八面体构成的稳定三维框架,但V-O-P-O-V电子传输路径不连续导致本征电导率低。传统单元素掺杂存在多电子反应受限等问题,而高熵材料(≥5种过渡金属)易因晶格畸变导致结构失稳。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中熵(1.0-1.5R)设计理念,通过Fe/Mn/Co/Ni多元素协同掺杂,结合CNTs导电网络构建,实现"电子-离子"双通道优化。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结构表征:XRD精修证实ME-NV1.2PF@CNTs保持P42/mnm空间群,晶胞参数收缩至a=b=9.036 Å,c=10.625 Å(原NVPF为9.05/10.71 Å)。TEM显示CNTs均匀包覆的纳米颗粒(平均粒径95.22 nm)具有表面介孔结构(BET比表面积46.92 m2 g-1,孔径15.46 nm)。XPS/XANES证实V存在+3/+4/+5混合价态,Mn/Co/Ni分别呈现+2/+3、+2/+3/+4、+2/+3氧化态。

电化学性能:在1.5-4.3 V电压窗口下,材料展现典型双电压平台(3.5/3.76 V和3.9/4.1 V),对应V4+/3+/Mn3+/2+和Mn4+/3+/V5+/4+氧化还原对。0.1C时放电容量达120 mAh g-1,5C循环3000次容量保持率60%,库伦效率始终≈100%。GITT测试显示Na+扩散系数为10-10.5-10-12 cm2 s-1,DC阻抗全程<3000 Ω。

机理研究:原位XRD揭示独特的"单相-两相"复合反应机制——低电压区为单相固溶体反应,高电压区出现Na2V2(PO4)2F3新相。DFT计算表明中熵工程使带隙从1.92 eV降至0.88 eV,Na+迁移能垒从0.402 eV降至0.248 eV。Bader电荷分析显示[TM(O/F)6]八面体中电子局域化增强,提升结构稳定性。

3 Conclusion

该工作通过中熵工程与CNTs修饰的协同策略,成功突破NVPF材料本征电导率限制。1.2R熵值设计实现多金属元素电子结构调控,结合碳网络构建的"晶格畸变-导电通道"双重作用,为发展高性能聚阴离子正极提供新思路。材料在保持NASICON框架稳定性的同时,兼具高能量密度和超长循环寿命,推动钠离子电池实用化进程。

(注:全文严格依据原文实验数据与结论归纳,未添加主观推断,专业术语均保留原文缩写与上下标格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