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通过短读长全基因组测序(sr-WGS)和纳米孔长读长测序(lr-WGS)技术,揭示了PRKN基因中罕见的复合杂合结构变异(SVs)——部分重叠的缺失和重复——是导致传统方法(如临床外显子测序CES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无法诊断的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的关键遗传因素。研究在498例EOPD患者中鉴定出3例携带此类变异的病例(0.6%),并通过家系共分离分析验证了其致病性。该成果强调了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遗传诊断中的必要性,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思路。
背景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PRKN基因双等位突变是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的主要遗传病因,但约20%的典型病例仍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如MLPA和CES)确诊。PRKN基因位于基因组不稳定区域FRA6E,其外显子3-8为核心突变热点,易发生结构变异(SVs)。
方法
研究团队对498例经传统方法筛查阴性的EOPD患者进行短读长全基因组测序(sr-WGS),结合四类生物信息学工具(Manta、Lumpy、CNVnator、BreakDancer)进行结构变异检测。对阳性病例进一步采用牛津纳米孔长读长测序(lr-WGS)解析变异精确结构,并通过PCR验证断点。此外,分析了帕金森病进展标志物倡议(PPMI)数据库中851例样本的WGS数据以评估变异频率。
结果
家系分析:
家系A:三名患者携带405 kb缺失(外显子2-4)与509 kb重复(外显子2-4)的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父母。
家系B:两名患者存在133 kb缺失与15 kb重复(均涉及外显子3)的复合杂合变异。
散发病例:发现116 kb缺失(外显子3-4)与94 kb重复(外显子3)的组合。
技术对比:sr-WGS可有效检测此类部分重叠的SVs,而lr-WGS能精确解析断点位置(如家系A缺失断点:chr6:162,154,938-162,560,715)。传统MLPA因仅检测外显子剂量变化而漏诊。
临床特征:携带者均表现为典型PRKN-PD表型——早发(中位年龄31岁)、运动症状为主、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且认知保留。
人群数据:PPMI队列中未发现类似变异,提示其罕见性(发生率<0.6%)。
讨论
诊断价值:WGS突破了传统技术对复杂SVs的检测瓶颈,尤其适用于内含子区断点的变异。
技术选择:sr-WGS可作为一线筛查,lr-WGS则适用于疑难病例的精细解析。
生物学意义:PRKN编码的Parkin蛋白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mitophagy)维持多巴胺能神经元稳态,其功能缺失导致PD病理。
展望
未来需整合多组学数据(如Hi-C、表观遗传)探索非编码区变异,并关注体细胞突变在PD中的作用。随着成本降低,WGS有望成为EOPD的一线诊断工具。
临床启示
对疑似PRKN-PD但传统检测阴性的患者,应优先考虑WGS以捕获复杂SVs,推动精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