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癌症中的微生物组

时间:2025年9月1日
来源:iMeta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组(microbiome)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细菌、病毒和真菌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TME)、代谢重编程和免疫调控(如PD-1/CTLA-4通路)影响癌症进程的机制,并探讨了微生物组靶向治疗(如FMT、工程菌)的临床潜力。

广告
   X   

微生物组与癌症的复杂互动

微生物组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通过细菌、病毒和真菌的协同作用,深度参与癌症的发生、诊断和治疗。肠道菌群(如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通过调节pH值、胆汁酸代谢和免疫细胞(如CD8+ T细胞)功能,抑制肿瘤发展;而致病菌(如Fusobacterium nucleatum)则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和诱导DNA损伤促进癌变。

微生物组的诊断价值

肿瘤特异性微生物标志物(如口腔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和肠道F. nucleatum)可作为非侵入性诊断工具。例如,结直肠癌(CRC)患者粪便中Bacteroides fragilis富集与预后不良相关,而血浆EBV抗体水平对鼻咽癌(NPC)早期筛查具有高特异性(AUC=0.93)。

治疗策略的创新

微生物组调控显著影响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ICI)疗效。益生菌(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通过增强PD-1抑制剂响应,而抗生素靶向清除Gammaproteobacteria可逆转吉西他滨耐药。粪菌移植(FMT)在改善免疫治疗毒性(如结肠炎)中展现出临床价值。

器官特异性微生物特征

不同肿瘤具有独特的微生物谱:肝癌(HCC)中Helicobacter hepaticus富集,胰腺癌(PC)的瘤内真菌负荷升高3000倍(如Malassezia),而肺癌患者呼吸道Veillonella增多与PD-L1高表达相关。

未来方向

微生物组工程(如合成生物学改造菌群)和多组学整合分析(宏基因组+代谢组)将成为精准肿瘤学的新前沿,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微生物靶点。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