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交汇:中国流行病学及针对交叉机制的同疗法探索

时间:2025年9月1日
来源:Advanced Science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心血管疾病(CVD)与癌症的流行病学关联及共同病理机制,提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运动、饮食调整)和靶向代谢(如脂质、葡萄糖调控)、免疫炎症(如IL-6、NLRP3)及肠道微生物等交叉通路,开发同时惠及两种疾病的同疗法(homotherapy),为降低全球疾病负担提供整合策略。

广告
   X   

引言

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两者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病理机制上存在显著重叠。本文系统梳理了CVD与癌症的共病机制,并探讨了基于共同靶点的治疗策略。

流行病学与风险因素

中国北方因高盐高脂饮食导致CVD高发,而南方鼻咽癌与EB病毒流行相关。城市化差异显著,农村CVD死亡率高于城市,而城市因医疗资源优越,癌症死亡率较低。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运动是两类疾病的共同风险因素。

生活方式干预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CVD和癌症风险,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有益。

饮食:地中海饮食和酮体饮食通过调节代谢(如降低LDL、抑制mTOR通路)对两种疾病均有保护作用。高盐饮食增加胃癌风险,而膳食纤维通过肠道菌群(如乳杆菌)改善心血管和抗癌免疫。

代谢交叉机制

脂质代谢:27-羟基胆固醇通过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激活乳腺癌转移相关通路。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并增强PD-1抑制剂抗肿瘤效果。

能量代谢:NAD+/SIRT3轴调控线粒体功能,其失衡导致心力衰竭和肝癌进展。酮体饮食通过β-羟基丁酸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轻心血管和肿瘤炎症。

免疫炎症与微生物

IL-6/IL-1β:抑制IL-6(如托珠单抗)可减少动脉斑块炎症,同时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肠道菌群代谢物TMAO(三甲胺氧化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但通过激活CD8+T细胞抑制胰腺癌。

肠道菌群:益生菌(如鼠李糖乳杆菌)改善高血压并增强抗肿瘤免疫,而念珠菌过度繁殖通过ceramide加剧心血管和癌症进展。

同疗法应用

经典药物新用途

  • ACEI/ARB:降压药依那普利通过降低肿瘤间质压增强化疗输送。

  • 二甲双胍:激活AMPK通路改善心肌代谢,同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 PCSK9抑制剂:降脂药阿利西尤单抗通过上调肿瘤MHC-I表达增强免疫治疗响应。

新兴策略

  • 线粒体移植:修复心肌损伤并抑制乳腺癌转移。

  • CD47靶向治疗:抗体Magrolimab同步促进动脉斑块巨噬细胞efferocytosis和肿瘤 phagocytosis。

挑战与展望

尽管靶向共同机制(如SIRT家族、胆汁酸代谢)前景广阔,但需解决药物剂量差异(如他汀在胰腺癌中的双向作用)和个体化治疗问题。未来需整合多组学数据,开发精准医学方案,实现“一心一癌”协同管理。

(注:全文严格依据原文机制与数据缩编,未添加非文献支持结论。)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