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心肌细胞再生疗法对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瘢痕面积影响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时间:2025年9月3日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评价了干细胞疗法对心肌梗死(MI)后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重点分析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瘢痕面积和生活质量(MLHFQ评分)的变化。通过15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荟萃分析,发现干细胞治疗可显著提升LVEF(6个月WMD=0.44,12个月WMD=0.64)并减少瘢痕面积(6个月MD=-0.36,12个月MD=-0.62),但研究间异质性较高(I2>70%)。文章呼吁标准化治疗方案以优化第二代干细胞(如iPSCs、cpMSCs)的疗效,并探索基因编辑(CRISPR-Cas9)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联合应用。

广告
   X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MI)导致的心肌细胞不可逆损失是心力衰竭的核心机制。传统治疗如药物和血运重建仅能缓解症状,无法实现心肌再生。近年来,干细胞疗法、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技术为心肌修复提供了新方向,但其临床效果尚存争议。

方法学

研究遵循PRISMA指南,纳入近12年15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涵盖434例患者。通过RevMan 5.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LVEF、瘢痕面积及MLHFQ评分的变化。注册号CRD42023399263。

结果

瘢痕面积:6个月随访时瘢痕面积平均减少0.36(95%CI [-0.63, -0.10]),12个月进一步降至0.62(95%CI [-1.03, -0.21]),异质性显著(I2=71-78%)。排除SCIPIO试验后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

LVEF改善:6个月和12个月LVEF分别提升0.44(95%CI [0.13-0.75])和0.64(95%CI [0.14-1.14]),但异质性高达85%。

生活质量:MLHFQ评分改善(MD=-0.38,p=0.02),提示患者症状减轻。

讨论

第一代干细胞(BMSCs/MSCs):疗效波动较大,可能与输注时机、途径及细胞活性相关。例如,TOPCARE-AMI和BOOST试验显示LVEF提升,而ASTAMI则无显著效果。

第二代疗法(CDCs/cpMSCs):CADUCEUS试验证实CDC可增加存活心肌;C-CURE试验表明cpMSCs能延长无事件生存期。

非心肌细胞机制:内皮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协同增强再生。未来需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水凝胶递送系统等新技术优化治疗策略。

结论

干细胞疗法可适度改善心脏功能,但需解决异质性问题。建议制定统一标准,并探索多靶点联合治疗以提升疗效。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